第43章 账海拾遗(1/2)
抵达北境前线尚需时日,大军每日按计划行军,宿营,再行军。林晏清并未浪费这段宝贵的适应期。白日在马背上,她仔细观察着这支庞大军队的运作细节,从营寨的扎营布局到饮水分派的时间控制,都在她心中默默转化成数据和待优化项。夜晚宿营时,她则在自己的小帐篷里,就着摇曳的烛光,整理白日所见,并开始啃一块更硬的骨头——了解目前王府,实则是北伐元帅府临时架构所能调动的后勤资源底细。
萧煜给了她极大的权限,秦川很快便将一摞摞关于粮草、军械、药材、被服等各类物资的账册和库存记录送到了她的案头。这些卷宗堆起来几乎有半人高,纸张新旧不一,笔迹各异,记录格式更是五花八门。
起初几日,林晏清只是翻阅,并未动笔。越看,她眉头蹙得越紧。这管理混乱的程度,比她想象中还要糟糕。同一批粮食,入库记录和出库记录的名称可能不一致;箭矢的计数单位,有的用“支”,有的用“捆”,一捆是多少支却未必注明;各地运来的物资品质参差不齐,却缺乏统一的验收标准;更别提那些字迹潦草、涂改模糊,甚至有明显逻辑漏洞的记录。
“这资源库分类混乱,检索功能几乎为零。”她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忍不住低声吐槽。这感觉,就像接手了一个bUG百出、代码冗余、毫无注释的遗留系统,看得人头皮发麻。若是在以前的公司,这样的项目早该被打回重做了。
但她清楚,这里没有产品经理给她提需求,也没有程序员帮她改代码。一切只能靠自己。
她深吸一口气,决定从最基本的“数据结构”入手。她向秦川要来了大量空白的、质地较好的纸张,还有尺子和炭笔,她发现炭笔比毛笔更适合快速书写和绘制表格。
第一步,是统一“数据格式”。她设计了一种清晰的表格模板,横向分列:日期、物资名称、统一规格单位、入库数量、经手人、存放库位、出库数量、领取单位\/人、结存数量、备注。纵向则按时间顺序记录每一笔流水。
第二步,是建立“分类索引”。她将现有物资按照大类:粮秣、军械、药材、被服、杂项等;中类:粮秣下分米、麦、豆、草料等:小类:箭矢、刀枪、甲胄等进行重新归纳,并为每个类别分配了简单的编码。
第三步,是“数据清洗与迁移”。这是最繁琐的一步。她需要逐本核对旧账册,将混乱的原始数据,按照她设计的新格式和分类,重新誊录、校正、整合到新的账册上。遇到含糊不清或明显错误之处,她便标记出来,要么找相关的经办小吏询问,要么在备注栏里写下存疑点。
这项工作极其耗费心神和眼力。常常夜深人静,她的帐篷里还亮着灯,只有炭笔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秦川奉命保护她,时常会默默送来热水或简单的夜宵。萧煜偶尔会在巡视营寨时,远远看到她那顶亮着灯的帐篷,脚步微顿,却并未打扰。
几天后,初步的成果显现出来。当林晏清将几本按照新格式整理好的粮草账册呈给萧煜过目时,萧煜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原本需要翻看多本、比对半天才能理清头绪的粮草库存与消耗情况,在新账册上一目了然。清晰的表格,统一的单位,按时间排列的流水,以及末尾清晰的结存总数,让他几乎瞬间就掌握了关键信息。
“这是你整理的?”萧煜翻动着账册,语气听不出波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