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35章 法势兵刑起西秦 合纵连横动天下

第135章 法势兵刑起西秦 合纵连横动天下(1/2)

目录

稷下学宫之内,儒墨之争如火如荼,邹衍谈天,淳于髡讽谏,道家逍遥,名家辩名……思想的激流碰撞出璀璨的火花,将临淄城映照为整个南赡部洲的智慧灯塔。然则,天下大势,非仅凭清谈可定。就在齐鲁之地文风鼎盛之时,西方的秦国与中原的列国,正酝酿着一场更为酷烈、更为直接的力量变革与谋略风暴。此乃法家、兵家、纵横家之锋芒初露,其势凌厉,直指权谋与征伐的核心。

西方,秦国,雍城。

秦地偏处西陲,与戎狄杂处,民风彪悍,重功烈,轻礼仪。自秦穆公称霸西戎后,秦国虽强,然始终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难以东进。国内旧贵族势力盘根错节,君权不振,国政疲敝。至秦献公、孝公父子,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遂生变法图强之志。

秦孝公嬴渠梁即位,布告天下:“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此令一出,惊动四方。然中原士子,多视秦为虎狼之地,裹足不前。

却有卫人公孙鞅(商鞅),少好刑名之学,曾为魏相国公叔痤家臣,深谙李悝《法经》,目睹魏国变法之效。其人身负法家锐气,更有一丝源自幽冥地府对“绝对秩序”的冰冷渴望融入其神魂,使其对“法”的追求达到了近乎严酷的极致。闻秦孝公求贤,遂携《法经》西入秦。

觐见秦孝公,公孙鞅首论“帝道”、“王道”,孝公昏昏欲睡;再论“霸道”,孝公始感兴趣;终论“强国之术”,孝公听得入神,不觉膝行而前,与之语数日不厌。

公孙鞅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其核心主张:“一赏、一刑、一教”:“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赏只予军功);“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刑上大夫);“燔诗书而明法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此论深合孝公之心,更暗合秦国彪悍民风与君主集权之需。然变法触及旧贵族根本利益,阻力巨大。公孙鞅与守旧派大臣甘龙、杜挚于朝堂激烈辩论。

甘龙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议君!”

公孙鞅厉声反驳:“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公孙鞅断然道:“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最终拍板:“寡人闻之,‘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公孙鞅之言是也!”遂拜公孙鞅为左庶长,主持变法。

天庭,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冷眼旁观:“法家重典,严刑峻法,以力强邦,合于天道肃杀之机,亦合于幽冥秩序之理。然其刻薄寡恩,积怨必深。着巡天司密切监控,若其法过度伤及生灵根本,可略示薄惩,然其国运兴衰,仍依人道自决。”

“臣遵旨。”

幽冥地府,平心殿。

平心娘娘漠然道:“法家重律,秩序森严,与我地府运转之道暗合。公孙鞅神魂中那一丝秩序道韵,可略加滋养,助其坚定心志。然其法若产生过多枉死冤魂,业力记录,一丝不苟。”

“领娘娘法旨。”

变法雷厉风行。公孙鞅立木取信,徙木予金,昭示法令必行。其后,颁布《垦草令》、《什伍连坐法》、《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法令。新法严苛,“弃灰于道者黥”、“步过六尺者罚”,然“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秦国风气为之剧变!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国力日强。秦军锐士,闻战则喜,以斩首计功,悍不畏死,成为令山东诸国闻风丧胆的“虎狼之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