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昊天,开局洪荒当天帝 > 第121章 平王东迁洛邑定 礼崩乐坏暗流涌

第121章 平王东迁洛邑定 礼崩乐坏暗流涌(1/2)

目录

镐京陷落,幽王身死,西周覆亡。犬戎的铁骑在昔日繁华的王畿之地肆意践踏,烽火狼烟尚未完全熄灭,断壁残垣之间,尽是悲泣与哀嚎。周王室数百年来积累的礼器重宝被劫掠一空,宗庙倾颓,象征着天命王权的九鼎虽未被夺,却也蒙尘于战火之中,黯然失色。

值此国祚断绝、天下无主的危难之际,以申侯、鲁侯、许文公等为首的一众诸侯,于申国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

然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威信扫地,实力大损。镐京经此兵燹,残破不堪,更兼毗邻犬戎,时刻面临再次侵扰的威胁。新立的平王,面对的是一个风雨飘摇、内外交困的烂摊子。

“镐京不可复都。”年迈的周公忌父(周公旦后裔)于临时朝会上,痛心疾首地陈述,“宗庙毁,王气散,戎狄环伺。为今之计,唯有东迁洛邑(成周),依托中原诸侯,方可重振社稷,再续国祚!”

洛邑乃武王克商后,由周公旦亲自营建的东都,地处天下之中,有崤函之固,伊洛之利,且未经战火,宫室宗庙俱在。

虽有虢公翰等部分宗室旧臣反对,认为弃宗庙西土,乃奇耻大辱,但大势所趋。在晋文侯、郑武公、秦襄公等实力诸侯的支持下,周平王最终力排众议,决意东迁。

迁都之举,浩大而凄凉。

平王率领残存的周室公卿、贵族、以及部分愿意跟随的百姓,携带着所能抢救出的少量典籍礼器,离开了那片埋葬着西周荣耀与屈辱的焦土,踏上了东迁洛邑的漫漫长路。

队伍浩浩荡荡,却毫无生气。车轮碾过满是车辙印的古道,扬起灰黄的尘土。队伍中,无人高声言语,唯有压抑的哭泣声、沉重的叹息声、以及车轴吱呀的悲鸣交织在一起。回首西望,是故土沦丧、宗庙蒙尘;前路东行,是吉凶未卜、前途渺茫。

沿途,虽有晋、郑、卫等诸侯派兵护送,提供补给,然这些诸侯君臣之间的礼数,已隐隐发生了变化。诸侯之兵,虽仍尊王旗,但其将领面对王室公卿时,那份发自骨子里的敬畏已淡去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实力与利益的审视,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倨傲。护送,更像是一种投资或交易,而非臣子对天子的无条件忠诚。

历经跋涉,队伍终于抵达洛邑。

当看到那完好无损的城郭、巍峨的宫殿、以及早已收到消息前来迎接的东方诸侯时,流亡的队伍中才终于爆发出劫后余生的欢呼。

周平王入主王城,祭祀天地宗庙,宣告天下共主仍为周天子,东周王朝自此伊始。

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此时的周王室,已绝非昔日。

疆土锐减:王室直接控制的王畿之地,仅剩洛邑周边一隅之地,不足六百里,不足西周鼎盛时之十一。昔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辉煌,已成过往云烟。

军力衰微:王室直属的“西六师”、“殷八师”早已随镐京陷落而瓦解,新组建的军队数量有限,战力堪忧,需仰仗诸侯鼻息。

财政困窘:昔日丰厚的赋税收入来源丧失,王室用度时常捉襟见肘,甚至需“求赙”、“求金”于诸侯,颜面尽失。

威信扫地:经“烽火戏诸侯”及东迁依赖诸侯之举,周天子“受命于天”的神圣光环已破裂。诸侯虽表面上仍遵“尊王攘夷”的口号,但内心早已各有盘算。

平王分封护驾有功的秦襄公为诸侯,赐以岐山以西之地(实则乃空头支票,需秦人自己从戎狄手中夺取),令其“逐戎狄,守西垂”;又对晋、郑等国有功之臣大加赏赐,倚为臂膀。

然,郑武公借护卫之功,其势力逐渐渗透至王室朝堂,甚至出现了“郑伯专权”的苗头。晋国内部陷入“曲沃代翼”的长期内乱,无暇他顾。楚国继续在南蛮之地僭越称王,齐国则坐拥鱼盐之利,悄然壮大。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礼崩乐坏的序幕,自此缓缓拉开。

天庭,凌霄宝殿。

昊天上帝与群臣通过昊天镜,默观了人间王朝更迭的全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