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8章 边镇效法(1/2)
赵家屯掀起的波澜,早已越过永昌府的界碑,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一圈圈向外扩散。那本御批金印的《西北农桑要术》是明面上的旗帜,而那三条带着血腥气与决绝意味的铁律,则如同暗流,在更广阔的地域激荡着人心,尤其是一些境况相似、亟待变革的边陲之地。
西北边镇,风沙比永昌府更烈,日子也更苦。这里的军屯,承担着戍边与屯垦的双重重担,土地贫瘠,气候严酷,收成往往仅够糊口,甚至还需朝廷接济。军户们的生活,并不比寻常农户轻松多少,女子更是劳碌不堪,却地位低下。
黑山堡,便是这样一处典型的戍边军屯。百夫长周铁鹰,是个三十多岁的黑壮汉子,脸上带着边塞风霜刻下的粗粝痕迹。他带着手下百十号弟兄及家眷,驻守在这苦寒之地,既要操练巡防,又要垦荒种地,压力巨大。
近日,堡中也听闻了永昌府赵家屯的传奇,尤其是那本据说能让碱地生金的《要术》。周铁鹰虽是个粗人,却讲求实际,对能增产增收的法子极为上心。他设法托人弄来了一本《要术》抄本,如获至宝,带着几个略识字的弟兄和堡中老农一起研读。
这一读,不仅读出了沙田种稻、稻麦轮作的农法,也读到了附在书后、那三条震动四方的《巾帼农社规约》。起初,周铁鹰和堡中男子一样,对那“同工同酬”、“寡妇承产”、“女可休夫”的条款嗤之以鼻,认为是村妇妄言,乱了纲常。
然而,堡中的气氛却悄然起着变化。一些军户家的妇人,在劳作间隙,开始窃窃私语,眼神里多了些以往没有的东西。她们常年承担着繁重的后勤、纺织乃至部分垦殖工作,付出的辛劳不比男子少,地位和待遇却天差地别。农社的铁律,像是一颗火种,丢进了她们压抑已久的心田。
转机发生在一次意外的接触。黑山堡附近有一小块零散的农地,属于几个依附军屯生存的散户,其中便有从赵家屯嫁过来的一个妇人,名叫石秀。石秀是农社早期成员,耳濡目染,性子坚韧,农活也是一把好手。她见黑山堡土地贫瘠,管理粗放,便时常与堡中妇人交流些农社的法子,偶尔也提及农社的规矩。
周铁鹰起初并未在意,直到他发现自己手下一个弟兄的遗孀,在石秀的暗中支持下,竟拿着那《要术》里提到的“寡妇承产”条款,颤巍巍地去与企图吞并她家仅有两亩薄田的本家叔伯理论。那叔伯被这从未听闻的“规矩”唬住,又忌惮石秀背后那若隐若现的农社名头,竟一时没敢用强。
这件事,让周铁鹰对那几条“妇人规矩”的看法,有了微妙的改变。他隐约感觉到,这些看似离经叛道的条条框框,似乎……真的能凝聚人心,尤其是能稳住那些占了人口近半、却长期被忽视的妇孺的人心。在这朝不保夕的边镇,人心稳,便是战力,便是存续的根基。
恰在此时,堡中为筹措过冬粮饷,组织了一次与赵家屯的小规模物资交易。周铁鹰亲自带队前往。在赵家屯,他亲眼看到了那整齐的田畴、兴旺的六畜,以及农社妇人脸上那种不同于边镇妇人的、带着自信与生气的光彩。他也见到了赵小满,虽只是远远一瞥,那女子沉静从容的气度,却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更巧的是,在这次交易中,周铁鹰结识了随队前来、负责清点物资的石秀。石秀的干练、爽利以及对农事的精通,都让周铁鹰这个直肠子的军人颇有好感。几次接触下来,竟互生情愫。
回到黑山堡后,周铁鹰做出了一个让全堡哗然的决定——他要向石秀提亲,并且,愿意按照农社的规矩来!
消息传出,堡中顿时炸开了锅。
“头儿!你疯了不成?那农社的规矩,妇人能休夫!这要是娶回来,日后还不得骑到咱们头上拉屎撒尿?”一个亲信部下急赤白脸地劝道。
“就是!百夫长,咱们边军汉子,哪能受这等窝囊气!娶妻娶贤,相夫教子才是正理,哪能签那等丧权辱国的婚书!”几个老成的军户也纷纷摇头。
周铁鹰却像是铁了心,他瞪着一双虎目,扫过众人:“你们懂个屁!老子看中的是石秀这个人!她能干,明事理,能帮衬堡里!至于那规矩……哼,老子行得正坐得直,待她好,她还能无缘无故休了我不成?若是老子混账,活该被休!这规矩,我看挺好,能逼着男人也上进!”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带着边军汉子特有的实在:“咱们这黑山堡,什么光景你们不清楚?苦哈哈的,光靠咱们这群糙老爷们抡刀枪、刨土坷垃,能有多大出息?看看人家赵家屯!妇人顶了大用!咱们要是也能把堡里妇人的心气儿提起来,把她们的力气用起来,这日子,说不定真能好过点!这规矩,她们信,那就先用起来看看!”
这番话说得众人哑口无言。仔细想想,似乎也有些道理。边镇生存是第一位的,若真能因此让堡子兴旺些,似乎……那点面子和“纲常”,也不是不能暂且放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