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双雄布子(1/2)
许昌城内,劫后余生的气氛中夹杂着更深的忧虑。蜀军虽退,但谁都知道,这绝非终结。
都督府内,司马懿屏退了左右,只留下司马师、钟会等寥寥数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诸葛亮绝非轻言放弃之辈,许昌之围暂解,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父亲,诸葛亮新败,士气受挫,短期内应无力再攻许昌了吧?”司马师试探着问道,他脸上还带着守城成功的兴奋余韵。
司马懿缓缓摇头,目光幽深地扫过案上的舆图:“师儿,切不可存此侥幸。诸葛亮用兵,愈挫愈勇,且最善因势利导。许昌之败,于他而言,非是伤筋动骨,反倒会让他清醒过来,寻我破绽。”
他手指点着许昌:“彼若再攻,必不会重蹈覆辙,强攻坚城。观其退兵之势,井然有序,分明是主动调整,而非溃败。”
钟会沉吟片刻,开口道:“太尉所言极是。诸葛亮此番退去,无非两种可能:其一,积蓄力量,改变战法,再图许昌;其二,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将主攻方向转向他处。”
“士季以为,哪种可能性更大?”司马懿看向这位年轻的谋士,眼中带着考校。
钟会走到沙盘前,手指划过黄河:“若亮再攻许昌,即便改变战法,然我许昌经此一役,城防加固,雷火营亦已就位,彼欲破之,难如登天。且其主力久顿于坚城之下,乃兵家大忌。亮,智者,必不为此不智之举。”
他手指上移,落在黄河北岸:“故,会以为,诸葛亮极有可能声东击西!以部分兵力继续牵制许昌,其主力则北渡黄河,扰我河北,甚至威胁邺城!或东向陈留,叩我虎牢门户!”
他又指向东南:“此外,不可不防其青徐之兵。陆逊非易与之辈,若其自东而来,与水军呼应,则兖州危矣。”
司马懿闻言,微微颔首,眼中露出赞许之色:“士季之见,与老夫不谋而合。诸葛亮下一步,必是多路并举,令我首尾难顾!”
他不再犹豫,立刻做出部署:
“钟会、羊祜!”
“末将在!”钟会与一旁一直沉默寡言、但以清正干练着称的年轻将领羊祜齐声应道。
“命你二人,即刻前往陈留!钟会总督兖州军事,羊祜辅之,负责陈留、濮阳乃至整个兖州东部防务!务必谨守城池,尤其警惕蜀军自青徐方向及水路来袭!若陆逊来攻,依托城防,稳扎稳打,不得浪战!”
“遵命!”
“郭淮!”
“末将在!”老将郭淮踏前一步。
“命你速返并州,与并州刺史陈泰汇合!总督并州军事!蜀军若北渡黄河,极可能分兵西向,觊觎我并州!并州乃洛阳肩背,万不可有失!你二人需加固关隘,清剿境内,谨防蜀军小股渗透及勾结胡部!”
“末将领命!”
“司马师!” 假设司马昭此时已在军中历练
“儿臣在!”
“你持我节钺,前往邺城,坐镇河北,协调各军,安抚地方,确保邺城及河北腹地万全!若诸葛亮真敢渡河北上,便是其葬身之地!”
“儿臣明白!”
一道道命令发出,曹魏这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在司马懿的调度下,开始针对可能出现的多线作战,进行紧张的重新部署。一场围绕中原大地的更大规模的战略博弈,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蜀军方面也在紧锣密鼓地执行新的战略。
许昌城外,关平与陆抗率领的佯攻部队,一改往日狂攻猛打的作风。巨大的营盘依旧将许昌围得水泄不通,旌旗招展,鼓声不断,但大规模的步兵冲锋明显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更具针对性和消耗性的战术。
“霹雳营,三号阵地,目标——许昌南城东段墙体,三轮急促射!”关平立于指挥高台,冷静下令。
轰!轰!轰!
霹雳营不再追求覆盖性轰炸,而是集中火力,对城墙的特定区段进行持续、精准的轰击,试图一点一点地剥开许昌坚硬的外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