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27章 人才济济

第327章 人才济济(2/2)

目录

一面插在了河内郡的汲县附近。“此乃卫家残余势力。卫家虽遭司马懿血洗,然其故吏、门客散于河内、朝歌一带,对司马氏恨之入骨。彼等承诺,若王师北渡,愿为内应,提供粮草、向导,并可扰乱当地治安。”

又一面试探性地插在了颍川郡的颍阴。“此处,荀彧后人,虽仕于魏,然心向汉室者,并非没有。彼等或可提供魏军许昌、颍川一带的兵力部署、粮草囤积等情报。”

还有几面小旗,则插在了兖州东郡、徐州彭城国等地的几个城池。“此乃一些对司马氏专权不满的魏国中层官吏、地方豪强,彼等处于观望之中,若我军势大,或可争取其倒戈,至少能保证我军过境时,减少阻力。”

杜预的汇报,如同在波澜壮阔的战略宏图上,点缀出了关键的细节之光。这些暗线的力量,或许无法决定战役的胜负,但却能极大地降低进军阻力,提供宝贵情报,甚至在关键时刻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诸葛瞻也适时补充道:“据荀氏透露,司马懿为确保洛阳安全,已将大量粮草囤积于洛阳和敖仓,许昌存粮反而不是最多。且其‘雷火营’进展缓慢,仿制之火器,威力射程皆远不及我军,且极不稳定。”

这些情报,价值连城!它们印证了姜维判断司马懿可能坚守洛阳、许昌一线消耗我军的推测,也揭示了魏军在新式武器方面的软肋。

庞统抚着短须,嘿嘿一笑,眼中精光闪烁:“妙哉!司马老儿刮骨疗毒,却不知脓疮已深入腠理。这些暗线,好生维护,关键时刻,或可抵得上十万雄兵!杜预、诸葛瞻,你二人继续负责此事,所需资源,尽管开口!”

所有战略可能、各方意见、敌我情报都已摆在台面。最终的决定权,落在了丞相诸葛亮和皇帝刘禅手中。

诸葛亮轻摇羽扇,缓缓走到沙盘前,目光深邃,仿佛能洞穿这沙盘上的山川河流,直抵司马懿的中军大帐。

他沉默了许久,殿内也随之安静下来,落针可闻。

终于,他开口了,声音平静而充满力量,一锤定音:

“诸公之议,皆为国谋,亮受益匪浅。”他先肯定了所有人的贡献。

“文长之奇,可惊敌胆,然过于行险,不可为全军主调。可令你率偏师一支,自潼关北出,佯攻河东,牵制司马昭,并伺机做出威胁并州态势,使司马懿不能全力南顾。”

“伯言之稳,乃国之基石。然正如伯约所言,若司马懿龟缩不出,则易成僵局。”

“伯约之策,‘以正合,以奇胜’,三路并进,虚实结合,深合兵法之要,最为稳妥且具攻势。”

诸葛亮的手指,最终在沙盘上重重点下:

“故此,第三次北伐,战略核心,便依伯约之策:三路并进,重点突破!”

他详细部署:

“第一路,西路军由魏延率领,姜维,邓艾为副,自潼关北渡,佯攻河东,大张旗鼓,做出欲取并州之势,牢牢牵制住郭淮,陈泰兵团!”

“第二路,中路军由陛下御驾亲征,我与关平为副,率中央禁军及荆州兵团主力,自宛城北上,经博望坡、叶县,兵锋直指颍川,做出强攻许昌态势!此路乃堂堂之师,吸引魏军主力,寻机决战!”

“第三路,东路军:由陆逊率领,张苞,黄权为副,汇合青州、徐州驻军,自寿春西出,北上攻击汝南东部、陈郡,威胁睢阳,切断魏军洛阳与徐州联系,并伺机与中路军合击颍川之敌!”

“第四路,策应路:庞统镇守长安,与杜预,诸葛瞻分析情报,保障中路后勤及侧翼安全;王平、霍峻镇守宛城,作为中路战略支点;文鸳率一部精锐,随中军行动,以为突击力量。”

这个部署,几乎完全采纳并细化了姜维的方案,形成了西、中、东三个明确的方向,主次分明,虚实相生。

诸葛亮最后看向刘禅,躬身道:“陛下,此乃臣与诸将商议之策,然最终决断,请陛下圣裁!”

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御座上的刘禅。

刘禅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他走到沙盘前,看着那代表季汉力量的红色箭头,如同燎原之火,即将扑向北方。他的目光扫过麾下这群当世顶尖的文武英才,胸中豪情激荡。

“准!”刘禅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便依丞相及诸卿所议!三路并进,犁庭扫穴!”

他拔出腰间佩剑,剑尖直指沙盘上的洛阳!

“此战,目标非仅一城一地,乃在歼灭魏国主力,光复神州!朕,与诸卿同心!北伐!必胜!”

“北伐!必胜!!”殿内,所有文武,无论老幼,无论此前有何争议,此刻皆心潮澎湃,齐声高呼,声震未央宫!

一场规模空前、谋划缜密的灭国之战,就在这场汇聚了智慧、勇气与决心的战略会议上,正式拉开了帷幕。季汉这台强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向着最终的目标,轰然启动!

几乎在季汉战略北伐的同时,魏国洛阳,太尉府。

司马懿站在巨大的沙盘前,面色凝重如铁。来自各方的情报如同雪片般飞来,清晰地勾勒出蜀汉三路大军的进攻态势。

“诸葛亮……果然来了。”司马懿的声音低沉,听不出喜怒,“三路并进,好大的手笔!看来,他是真要与我决一死战了。”

经过数月的强力整顿,以及面对灭国危机时共同的恐惧,魏国内部那些蠢蠢欲动的势力暂时被压了下去。世家大族们在司马懿“共渡难关”的号召和严酷的威胁下,不得不暂时捐弃前嫌,出钱出粮,支持朝廷抗敌。

这是一场国力与意志的消耗战。魏国这架老旧的战车,在司马氏的强行驱动下,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但依旧顽强地转向了迎敌的方向。

战争,这台冷酷的绞肉机,已经完成了所有的预热。双方的最高统帅,诸葛亮与司马懿,这两位当世最顶尖的智者与枭雄,都已将手中的棋子摆上了棋盘。

诸葛亮欲以泰山压顶之势,毕其功于一役。

司马懿则欲凭山河之险,拖垮强敌,以待天时。

黄河的波涛,仿佛都变得沉重起来。它即将见证的,不仅仅是一场决定两个政权命运的决战,更是一个时代走向的最终抉择。第三次北伐的号角,已然在春风中凄厉地吹响,一场席卷整个北中国的巨大风暴,即将降临!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