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邺洛暗影(2/2)
诸葛瞻闻言,心中大喜过望!荀家的影响力,绝非崔家那种地方豪强可比!这是深入到曹魏官僚体系和士人阶层内部的力量!若能为我所用,其效果将远超在邺城制造几场骚乱!
但他表面上依旧保持冷静,郑重道:“叔倩先生深明大义,小子感佩万分!舆论之威,有时更胜刀兵!若能得荀家相助,则北伐大业,如虎添翼!只是此事千系重大,还需从长计议,确保万全。”
双方随后商定了极其隐秘的后续联络方式,以及在大军北伐时,荀家发动舆论、策应王师的大致方案。荀俣甚至取出了一枚看似普通、实则内有玄机的青铜符节,作为日后信物。
会谈结束,诸葛瞻不敢久留,趁着夜色,在荀家心腹的掩护下,迅速离开了颍阴,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归途。他怀中揣着那枚沉甸甸的青铜符节,心中充满了完成重任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
当诸葛瞻风尘仆仆赶回长安,将颍阴之行的成果禀报给诸葛亮和庞统时,即便是这两位见惯风浪的顶级谋士,也不禁为之动容。
“荀文若之后……竟仍有如此心向汉室之志!”庞统抚掌赞叹,眼中精光四射,“此真乃天助我也!元直在日,亦常感慨荀文若之才与志。若能得其家族相助,于魏国腹心之地发动清议,其威力,恐比杜预在邺城策动崔家残余作乱,更为深远!”
诸葛亮轻摇羽扇,沉吟道:“荀家乃清流领袖,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其若发声,必能引起诸多对司马氏不满、或仍心怀汉室的士人官僚共鸣。此确是一步妙棋,可收攻心之奇效。”
他看向诸葛瞻,目光中满是赞许:“思远此行,胆大心细,功莫大焉。不仅成功吸引了司马昭的注意,掩护了杜预,更意外寻得荀家这条至关重要的暗线。看来,我儿已可独当一面了。”
诸葛亮内心:荀彧的儿子!这可是条大鱼!历史上荀家后来也确实和司马家不对付。这下好了,从内部瓦解魏国的社会基础,比单纯军事进攻厉害多了!我儿干得漂亮!
随即,诸葛亮与庞统、以及闻讯赶来的姜维、蒋琬等核心重臣,开始商议如何最大化地利用荀家这条线。
“荀家不宜直接发动武装叛乱,那样目标太大,易被司马懿迅速扑灭。”诸葛亮分析道,“其最大作用,在于舆论与人心。”
庞统接口道:“可令荀家,在北伐开始前后,于邺城、洛阳、许昌等核心城市,暗中散发檄文,揭露司马懿篡逆之心,宣扬我大汉正统及陛下仁德。同时,利用其影响力,联络各地郡守、将领中可能动摇者,进行策反或至少令其保持中立。”
姜维提出:“是否可让荀家提供一些魏军布防、粮草囤积等情报?”
诸葛亮摇了摇头:“荀家如今在朝中并无实权,接触不到核心军机。强求此事,反易暴露。其作用,在于软刀子杀人,在于瓦解魏国的统治根基和抵抗意志。”
最终定策:
一、 与荀家保持单线、隐秘联系,由“天眼”组织中最精干的人员负责,确保安全。
二、北伐发动时,由荀家率先在河北、中原士林中发动舆论攻势,配合大军军事行动。
三、 尽可能利用荀家的人脉,对魏国地方官员进行分化、策反,重点在于制造混乱和观望情绪,而非强求其立刻倒戈。
四、对杜预在邺城的行动,转为辅助和策应,主要配合荀家舆论,在底层制造骚乱,吸引司马昭的军事力量。
一张无形的大网,开始在魏国的腹地悄然编织。杜预的刀,诸葛瞻的棋,最终引出了荀家这支隐藏在深处的、足以撼动魏国根基的“暗箭”。第三次北伐的胜负手,在正式开战之前,已然在情报与谋略的战场上,悄然布局。
而此刻,身在邺城、正准备想办法搜捕杜预和清洗崔家的司马昭,还远未意识到,真正的危机,并非来自那些惶惶如丧家之犬的世家残余,而是来自那传承数百年的清议风骨,来自那深植于士人心中的汉室正统观念。一场关乎人心向背的暗战,已经先于疆场上的金戈铁马,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