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317章 魏室惊涛,太尉定鼎

第317章 魏室惊涛,太尉定鼎(2/2)

目录

那几个带头提议迁都的官员,更是吓得体如筛糠,噗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叩首:“太尉息怒!臣等糊涂!臣等知罪!再不敢言迁都之事!”

司马懿看都没看他们一眼,目光重新变得深邃平静,仿佛刚才那滔天的杀意从未出现过。他转向皇帝曹芳,微微躬身,语气恢复了以往的沉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陛下,洛阳,乃武皇帝选定之都,历经文帝、明帝经营,城高池深,粮草充足,更有黄河天险及数十万忠勇将士拱卫!诸葛亮虽一时得势,然其远征疲惫,占地需守,兵力已分。我大魏根基犹在,元气未失!当此危难之际,正需上下同心,固守根本,岂可自乱阵脚,未战先怯?”

他这番话,既是说给皇帝听,更是说给满朝文武听,意在稳定人心。

“臣,司马懿,受先帝托付,辅佐陛下,在此立誓:臣在,洛阳在!臣在,大魏江山社稷在!诸葛亮若敢来犯,臣必亲率王师,与之一决雌雄!定叫其铩羽而归!”

司马懿的强势表态和血腥威慑,如同定海神针,瞬间压下了朝堂上弥漫的恐慌和迁都的暗流。所有人都清楚地认识到,在这个朝堂上,真正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不是龙椅上的少年天子,而是这位权倾朝野、手段狠辣的太尉大人。迁都?除非想立刻成为宫门外第十一座京观的基石!

虽说此时魏国遭遇了大败,但是对于司马懿来说,他在魏国的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此前,朝中尚有以刘放、孙资为首的亲曹派元老,凭借资历和与皇室的关系,对司马懿形成掣肘。地方上,如扬州王凌、淮南毋丘俭、镇东将军诸葛诞等手握重兵的将领,或因理念不合,或因利益冲突,对司马懿阳奉阴违,甚至暗怀异志。

如今刘放、孙资已被他除掉,诸葛诞、毋丘俭、王凌的叛乱也被他平定,至此,朝堂之上,再无敢于公开反对司马懿的声音;地方军镇,也基本被其亲信或已被震慑的将领所控制。皇帝曹芳彻底成为傀儡。司马懿真正做到了“政由司马,祭则寡人”,一言独断,莫敢不从!

在稳固了绝对权力之后,司马懿的目光,终于投向了导致此次大败的根本原因——国力差距。

他站在洛阳城头,望着这座依旧宏伟,却难掩内部虚弱和恐慌的帝都,心中思绪翻腾。

诸葛亮……不仅兵如神,其治国之才,更为可怖!昔日蜷缩巴蜀一隅,竟能通过种种新政,使国力膨胀至此!粮草、兵源、器械、人才……皆远胜我据中原之大魏!此非一时之巧,实乃根本之道!我以往过于注重权谋与军事,忽略了此等夯实根基之事。如今大权在握,正可效仿其法,革除积弊,富国强兵!

他深知,单纯防守,只能延缓败亡,无法扭转乾坤。唯有像诸葛亮那样,从根本上提升魏国的国力,才能与之抗衡,甚至反败为胜!

回到太尉府,司马懿立刻召集仅存的、绝对忠诚且有才干的心腹谋臣蒋济、高柔、王观等人,密议新政。

“诸公,此番大败,非战之罪,实乃国势不如人也!”司马懿开门见山,毫不避讳,“诸葛亮在蜀,推行所谓‘新政’,不过二十载,竟使巴蜀、荆襄、关中之地,仓廪充盈,兵甲犀利,人才辈出!其法必有可取之处!”

他下令:

“其一,清查田亩,抑制豪强!”司马懿眼中寒光一闪,“我大魏立国以来,豪强兼并日益严重,国家税赋多入私门,百姓困苦,国力空耗!当效仿诸葛亮‘核检户籍’之法,重新丈量天下田亩,无论士族豪强,皆需据实纳税!敢有隐匿者,严惩不贷!”此举意在扩大税基,与民休息,同时打击可能威胁中央权力的地方豪强。

“其二,兴修水利,推广农技!命各州郡,仿效蜀地,大力修缮沟渠陂塘。将缴获的蜀军‘曲辕犁’等农具,交由将作监仿制改进,分发各郡,提升耕效。”

“其三,改革军制,寓兵于农!”司马懿对蜀汉的“预备役”制度印象极其深刻,“即刻着手,于各州郡设立‘军府’,登记在籍青壮。农闲时集中操练,战时征调。同时,精简现有冗兵,保留精锐常备军,提高粮饷,严格训练!”他要打造一支既能节省军费,又能保证兵源质量的军队。

“其四,鼓励工匠,改进器械!设立‘利器监’,专司研究、改进军械。尤其是蜀军那种威力巨大的‘霹雳’之物,务必不惜代价,弄清其原理,加以仿制甚至超越!”

“其五,唯才是举,打破门第!在一定程度上,学习诸葛亮不拘一格用人才。于各州郡设立‘中正官’,选拔寒门中有才学者,充实各级官府及军队。”

司马懿的新政方案,虽然带着明显的“模仿”痕迹,但也结合了魏国的实际情况,并且更加突出了中央集权和司马氏自身的权威。他知道,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在诸葛亮下一次大规模进攻之前,尽快提升魏国的国力。

一场由惨败催生、由权臣主导的、旨在挽救危局的改革,在血雨腥风后的洛阳,悄然拉开了序幕。司马懿能否成功复制甚至超越诸葛亮的“新政奇迹”?这将成为决定魏国命运,乃至整个天下归属的关键。而此刻,刚刚经历大胜、国力正如日中天的季汉,显然不会给予司马懿太多安稳发展的机会。新的风暴,正在缓缓积聚。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