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国力煌煌(1/2)
公元243年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宏大战略行动,以其令人眼花缭乱的机动性和最终辉煌的战果,落下了帷幕。此番北伐,战线东起青徐海滨,西至黄河津渡,绵延数千里,历时近半载。表面上,诸葛亮用兵如神,忽东忽西,声北击南,将司马懿和整个魏国指挥体系玩弄于股掌之间。然则,支撑这一切炫目表演的,绝非仅仅是谋略与奇计,更是季汉如今空前雄厚、碾压魏国的综合国力。
其一,仓廪实而知兵法,府库足而晓征伐。
诸葛亮主导推行近十年的新政,其成效在本次北伐中得到了最彻底的检验。
农业根基: “诸葛犁”的广泛推广、水利的大规模兴修、以及“格物院”选育的良种,使得关中、汉中、荆襄、乃至新辟的江汉平原、江淮之地,粮食产量连年攀升。庞大的官仓、义仓体系,确保了即使在长达数月、转战数千里的远征中,前线的粮草供应也从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危机。从汉中经子午道、傥骆道补给陇右;从江陵溯汉水、经南阳古道补给宛城;从寿春通过濡须水、巢湖漕运辐射淮南——多条高效、稳定的补给线路如同帝国的血管,将充足的养分源源不断输送到作战部队。
财政支柱: 降低商税、疏通运河、鼓励工商的政策,使得商业空前活跃。成都的蜀锦、江陵的漆器、长安的冶铁、乃至“格物院”出品的一些新奇器物,通过四通八达的商路行销各地,甚至远销西域、南中,为国库带来了巨额的税收和利润。更不用说“预备役”制度裁撤冗兵节省下的天文数字般的军费。这一切,使得诸葛亮可以毫不犹豫地支持多线作战,可以大规模装备和消耗霹雳营昂贵的火器,可以给予前线将领充足的物资调配权限。
其二,昔日蜀中无大将的窘境早已一去不返。诸葛亮新政中“唯才是举”、“格物授官”的理念,以及多年征战培养、吸纳,使得季汉人才库空前充盈。
诸葛亮本人坐镇中枢,运筹帷幄,更能亲临一线,机动指挥。
邓艾、姜维在黄河前线,能将“十六字真言”的骚扰战术发挥到极致,牢牢牵制住司马师、陈泰率领的魏军主力。
王平、邓芝能独当一面,设伏阻援,稳定宛城后方。
关平、徐庶能攻坚克难,正面击破王昶,拿下宛城。
陆逊、张苞能在淮南独力支撑,威胁徐扬。
朱然、霍峻等将亦能稳定地方,平定叛乱。
正是有了这些足以独当一面的将帅之才,诸葛亮才能放心地将兵力分散于多个战场,自己则如同最高明的棋手,携带最精锐的预备队,在棋盘的关键节点落下决定胜负的一子。他去宛城,则黄河无忧;他去江东,则淮南稳固;他去寿春,则青徐易主。这种指挥上的自由度,是建立在庞大而可靠的人才梯队基础上的。
其三,藏兵于民,动员如山。
“预备役”制度在这次北伐中展现了其惊人的战争潜力。
诸葛亮每次转进,都能迅速在新抵达的区域,凭借“预备役都督府”的登记册,征召起大量经过基础军事训练、熟悉本地情况的在乡壮丁。这些预备役人员,或许野战不如常备精锐,但用于守备地方、维护粮道、补充营垒、甚至作为辅助兵力参与围城,却绰绰有余。正是他们,填补了主力部队机动作战后留下的防御空白,使得魏军难以利用蜀军转进时的空虚进行反击。
而当需要组建新的作战兵团时,预备役制度也提供了充足的兵员基础。攻打青州、徐州时,诸葛亮便大量使用了从淮南、荆北征召的预备役,在常备军骨干的带领下,迅速形成了战斗力。
全民皆兵!这就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啊!司马懿以为我兵力分散,却不知我随时随地都能拉出一支军队来!这预备役制度,简直就是冷兵器时代的bug!
其四,伤残有依,士卒效死。
新政中对于伤残退役军士及阵亡将士家属的优厚抚恤和保障政策,在此刻转化为了战场上最直接的战斗力。士卒们知道,即便自己战死沙场,家小也会得到朝廷的妥善照顾,生活无忧;即便自己伤残退役,亦能领取抚恤,甚至获得一份官营工坊或农场的差事,安度余生。这种“后顾无忧”的保障,极大地激发了军队的士气和牺牲精神。攻坚时敢用命,血战时不惜身,这才是蜀军能够连续作战、啃下宛城、寿春等硬骨头的内在原因。
综上所述,司马懿在全线的被动与失败,固然有诸葛亮用兵如神、算路深远的因素,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季汉在诸葛亮领导下,通过一系列超越时代的改革,所积累起来的国力上的绝对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经济、人才、兵源、士气等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对魏国的全面碾压。诸葛亮终于可以摆脱昔日“益州疲敝”的桎梏,真正以一个强大帝国的姿态,去推行他那“汉室重光”的理想。
第二次北伐大获全胜,青、徐二州并宛城、汝南等中原要地尽入季汉版图。消息传回长安,举国欢腾。诸葛亮将青徐防务与善后事宜全权委托于老成持重的黄权与智勇双全的陆逊,命张苞、文鸯等悍将辅之,自己则率领凯旋之师,踏上了返回长安的归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