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中原棋局(1/2)
宛城这座中原重镇,在经历了近半月的惨烈攻防后,终于陷落。
随着东北角城墙的轰然坍塌,蜀军如同决堤的洪流,汹涌入城。守军士气早已崩溃,零星的反抗迅速被淹没。主将王昶在亲兵的死战护卫下,且战且退,试图向城内核心的郡守府收缩,做最后的抵抗。
然而,大势已去。王昶的参军王经,见形势危急,当机立断,率一支精锐骑兵,拼死杀透蜀军尚未完全合拢的包围圈,从南门突围而出,直奔许昌方向求援。王经的果决,为宛城残存的魏军保留了一线生机。
城内,王昶退守郡守府,他将剩余的两万多守军全都召集起来围绕郡守府展开最后的防御。望着四周越来越多的蜀军旗帜和如林的长矛,王昶还在苦思突围之策,恰在此时,城东方向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和激烈的喊杀声!原来是王经突围时,故意在东门制造了更大的动静,吸引了大量蜀军的注意力,为王昶创造了稍纵即逝的机会。
“将军!东门似有松动!快走!”亲卫队长急声道。
王昶看着身边这些追随自己多年、此刻大多带伤却仍眼神决绝的部下,心中悲怆与不甘交织。他猛地一跺脚,嘶声道:“撤!随我向东突围!”
在残余亲卫的拼死掩护下,王昶带着约两万残兵,利用对宛城街巷的熟悉,以及蜀军主力忙于肃清城内抵抗、控制府库要地而产生的短暂混乱,竟真的从东门杀出一条血路,仓惶向许昌方向溃退而去。
关平、刘封等将忙于巩固城内,清点战果,一时间也未能组织起有效的追击。等到诸葛亮得到消息,下令追剿时,王昶已率残部遁入莽莽山林,与前来接应的王经部会合,撤往许昌周边重整。
至此,宛城易主。虽然未能全歼守军,生擒王昶,但夺取这座中原门户的战略目标已然达成。蜀军缴获了大量军械粮草,更获得了进攻洛阳、许昌的宝贵前进基地。诸葛亮立即下令,以关平、徐庶总督宛城防务,安抚百姓,修复城防,将其打造为北伐中原的坚固桥头堡。
消息传回安邑,司马懿虽感痛惜,却并未太过意外。宛城失守,在他决定放弃直接救援时便已有所预料。他更关心的是如何遏制蜀军接下来的攻势,并尽可能挽回颓势。
参军羊祜因洞悉诸葛亮“围点打援”之计,避免了大军落入陷阱,被司马懿破格提拔,授以偏将军职,命其率领一支精锐,火速东出虎牢关,与在许昌收拢溃兵、组织防御的王经合兵一处。
司马懿对羊祜寄予厚望:“叔子,宛城虽失,然许昌、洛阳绝不能有失!诸葛亮新得宛城,需时日消化。你与王经,务必要在许昌周边构建稳固防线,深沟高垒,多设疑兵,阻滞蜀军东进、北上之势!不求决战,但求拖延,为我调动兵力争取时间!”
“末将领命!必不负太尉重托!”羊祜沉稳应诺,眼中闪烁着与年龄不符的冷静与自信。他深知责任重大,立刻点齐兵马,奔赴前线。
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牵制蜀军,分担许昌方向的压力,司马懿再次展现其老辣手段。他亲率主力,做出大举进攻潼关的姿态,将兵锋直指之前在此佯攻、此刻已成为孤军的魏延所部!
司马懿的意图非常明确:你诸葛亮不是拿下宛城了吗?我就猛攻你的西线门户潼关!看你救是不救!若救,则宛城方向攻势必缓;若不救,我便有机会重创甚至吃掉魏延这支偏师,威胁关中!
一时间,中原战局风云再起。东线,羊祜、王经在许昌外围紧张布防;西线,司马懿大军压境,潼关告急!
宛城丞相行辕。
诸葛亮很快便接到了各方战报。他站在巨大的中原舆图前,羽扇轻摇,脸上不见丝毫慌乱,反而带着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从容。
“司马懿反应不慢,手段也够狠辣。”他轻声点评,随即开始有条不紊地部署应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