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司马固权(2/2)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效仿敌国政策?这可是极其敏感的话题!
孙资也立刻出列附和:“陛下!刘大人所言极是!诸葛亮新政,其‘劝农’可增粮产,‘重工’可利军械,‘预备役’可广兵源!此皆强国之本!我大魏若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何以克敌制胜,扫平寰宇?”
不等其他人反驳,刘放便迫不及待地开始阐述他的“六疏”概要,内容几乎是蜀汉新政的翻版,但又画虎不成反类犬:
· “均输平准疏”:模仿蜀汉官营商业,试图由国家控制重要物资流通,平抑物价,增加税收。但细则粗糙,完全忽略了蜀汉发达的水运和精细的管理体系,更像是对民间商贾的变相掠夺。
· “劝课农桑疏”:提倡推广新式农具,兴修水利。然而,他们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谓的“新式农具”图纸漏洞百出,水利规划更是纸上谈兵,不顾地方实际。
· “广设匠作疏”:提议在洛阳、邺城设立“将作院”,模仿蜀汉“格物院”,研制军械器物。但他们招募的多是些不得志的文人方士,缺乏真正懂技术的工匠,目标也空泛不切实际。
· “核检丁口疏”:意图清查户口,整顿赋役,为推行类似“预备役”做准备。但这直接触动了地方豪强和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阻力可想而知。
· “兴学育才疏”:建议扩大太学,招收寒门,学习“实用之学”。想法不错,但在世家门阀把持选官渠道的魏国,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 “整饬武备疏”:涉及军制改革,但内容含糊,不敢触及司马懿掌控的军队核心,只提了些无关痛痒的操练、装备建议。
刘放、孙资口若悬河,仿佛只要照搬蜀汉那一套,魏国立刻就能富甲天下,强兵百万。他们沉浸在自己描绘的蓝图中,却没有注意到台下众多官员,尤其是那些世家代表和司马懿一党脸上那毫不掩饰的讥讽、冷漠甚至愤怒的表情。
刘放内心:成了!此策若行,我二人便是大魏中兴之臣!看谁还敢小觑!
孙资内心:似乎……反对者甚众?不过没关系,只要陛下和司马太傅……
他们的目光,下意识地投向了御阶上的曹芳和旁边的司马懿。
曹芳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似乎很厉害,但又不太明白,只好看向司马懿:“太傅……以为如何?”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那位一直沉默的老者身上。
司马懿缓缓睁开眼,目光平静无波,仿佛刚才听到的只是一篇无关紧要的诗词歌赋。他看了一眼满脸期待的刘放和孙资,又扫过殿下神色各异的群臣,最后对曹芳微微躬身,用他那特有的、带着一丝沙哑的嗓音,轻描淡写地说道:
“刘中书、孙中书,忠心体国,锐意进取,其心可嘉。所奏……可详议之。”
详议之?
就这么轻飘飘的三个字?没有支持,没有反对,甚至没有一丝情绪的波动?
刘放和孙资愣住了。他们预想了司马懿的各种反应——暴怒反对、冷嘲热讽、甚至直接驳斥——却唯独没想到是这种近乎漠然的“详议之”。这感觉,就像蓄满力气的一拳打在了空处,难受得让人吐血。
然而,不等他们细想,司马懿已经缓缓起身,对曹芳道:“陛下,老臣身体不适,先行告退。” 说罢,竟真的不再理会殿内众人,在儿子司马师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离开了大殿。
留下刘放、孙资二人,手持着那卷自以为能改变命运的《富国强兵六疏》,站在空旷的大殿中央,面对着众多意味不明的目光,一时间,竟有些不知所措。
他们仿佛是两个精心准备了戏码的伶人,却发现唯一的观众,早已提前离场。
新政的闹剧,才刚刚拉开序幕。而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司马懿的“默许”与“离场”,究竟意味着什么?刘放和孙资的东施效颦,又将给魏国带来怎样的混乱?这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