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94章 烽烟暂歇:南北的棋局

第294章 烽烟暂歇:南北的棋局(2/2)

目录

司马懿亲临汉水北岸,望着对面戒备森严的襄阳城和浩荡的江水,沉默了许久。他明白,战机已失。关平、徐庶的果断撤退,让他所有的算计都落空了。现在,他面对的是一条难以逾越的汉水天险和两座坚固的城池。

“父亲,是否强攻襄阳?”司马昭在一旁低声问道。

司马懿缓缓摇头,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不必了。诸葛亮已平定李严,不日即将东返。我军顿兵坚城之下,粮草转运艰难,若诸葛亮大军到来,与荆州军内外夹击,我军危矣。”

他当机立断,放弃了不切实际的进攻计划。命令大军接管宛城空城,并分兵占领了汉水以北的其他蜀军主动放弃的据点。同时,派出使者,试图与城内的王昶残部取得联系。

当司马懿进入宛城时,看到的是一片残破和饥饿的景象。王昶的八万大军,经过数月围困,早已饿得皮包骨头,士气崩溃,能战者不足三成,大量的非战斗减员。王昶本人也是形销骨立,见到司马懿,几乎泣不成声。

司马懿心中五味杂陈。他成功“收复”了宛城,但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和一支濒临崩溃的军队。而为了这次“收复”,他几乎赌上了淮南前线的主动权,消耗了巨大的国力。

不过,从政治角度来看,收复宛城,毕竟是魏国自诸葛亮北伐以来难得的一次“胜利”。司马懿立刻抓住这一点大做文章。

他凯旋返回洛阳,将“收复宛城”、“挫败蜀军攻势”的功劳揽在自己身上,极力渲染此战的“艰难”与“伟大”。尽管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捡了蜀军主动放弃的便宜,并且付出了王昶军团几乎被打残的代价,但在司马懿掌控舆论和朝局的情况下,无人敢公开质疑。

曹魏皇帝曹芳下诏,晋封司马懿为大将军,加都督中外诸军事,假黄钺,位在诸王之上。司马师的权势也进一步巩固。

通过这场虎头蛇尾的战役,司马懿虽然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但在政治上却收获颇丰。他利用“胜利”的光环,进一步清洗朝中潜在的反对派,将曹魏的军政大权更加牢固地掌控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氏代魏的步伐,无形中又迈进了一大步。

凭借收复宛城的军功和雷霆手段,司马懿彻底清洗了朝中残余的亲曹势力,大量安插司马氏的门生故旧。曾经的“三马食槽”之谶,如今已近乎成为现实。曹氏宗室力量凋零,再也无力对司马氏构成实质性威胁。

然而,表面的稳固之下,是深刻的危机。

首先,是军事上的被动。 尽管收复了宛城,但面对季汉整体国力的上升和诸葛亮无懈可击的防御体系,魏军在战略上依旧处于守势。司马懿深知,此时的季汉,已非昔日偏安一隅的蜀国,其疆域、人口、财力、军力,都已具备与魏国正面抗衡的实力。主动发起大规模进攻,胜算渺茫,反而可能招致诸葛亮更猛烈的反击。他采取了“缮治甲兵,抚恤百姓,以观其变”的稳妥策略。

其次,是内部的经济与社会矛盾。 连年战争极大地消耗了魏国的国力。北方经济原本就因长期战乱而恢复缓慢,如今赋税徭役沉重,民生疲敝。贵族、官僚、豪强兼并土地的现象日益严重,大量流民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在积聚。司马懿虽也试图进行一些改革,如整顿吏治、兴修水利,但在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下,举步维艰,效果远不如诸葛亮在季汉推行的新政彻底。

司马懿坐在洛阳的大将军府中,看着来自南方的谍报,上面详细记录了季汉近期的内政进展和经济发展情况。他的眉头紧锁,心中充满了忧虑。他意识到,时间,似乎并不站在曹魏这一边。诸葛亮的“休养生息”之策,更像是一种更具威胁的“钝刀割肉”。他在等待,等待一个能打破僵局的机会,或者,等待诸葛亮犯错误。

诸葛亮御驾返回长安的消息,如同春风般迅速传遍天下。季汉上下,人心大定。

荆州前线,关平、徐庶在襄阳隆重迎接丞相和皇帝。虽然未能按原计划吃掉王昶军团,但他们果断撤退,保全了荆州军团主力的决策,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肯定。

“文长、元直,此次处置,甚为妥当!”诸葛亮在襄阳行辕,当着众将的面赞扬道,“用兵之道,知进退,明得失。保全三万精锐,胜过夺取十座空城!你二人,有大将之风!”

得到丞相的认可,关平、徐庶心中最后一丝忐忑也烟消云散。此战,他们虽然放弃了宛城及汉水以北部分土地,但主力无损,水军力量得到保存,襄阳、樊城防线依旧稳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实战,进一步锤炼了部队,尤其是对新式军制下的“预备役”动员和后勤保障体系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检验。

诸葛亮在襄阳稍作停留,重新部署了荆州防务:

命关平、徐庶继续总督荆州军事,以襄阳、江陵为核心,构建坚固防御体系。加强水军建设,确保汉水、长江控制权。

命令陆逊、张苞在淮南方向采取守势,稳住现有防线,休整部队。

严令魏延,潼关方向绝不可轻动。

安排妥当后,诸葛亮便与刘禅返回了长安。

季汉,在诸葛亮的领导下,成功度过了内乱和外患的双重考验,政权更加稳固,新政全面推行,国力进入高速发展期。虽然暂时失去了宛城等汉水以北土地,但核心区域稳固,战略态势并未恶化。朝野上下,对丞相的信任和依赖达到顶峰,少年天子刘禅也在慢慢成长。整个国家,充满了一种锐意进取的勃勃生机。

曹魏,司马懿通过“收复宛城”的政治操作,彻底掌握了最高权力,司马家族权倾朝野。然而,外有季汉强敌虎视眈眈,内部曹氏旧臣心怀不满,潜在矛盾依然存在。国力在与季汉的连年战争中损耗不小,虽底子雄厚,但发展势头明显不如季汉。司马懿年事已高,其继承人司马师、司马昭虽有能力,但能否顺利接掌权力,维持局面,尚未可知。双方隔着一道秦岭与一条汉水,形成了新的战略平衡。

然而,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依旧汹涌。

司马懿在洛阳,绝不会甘心于现状,他仍在秣马厉兵,寻找着下一个机会。

诸葛亮在长安,也深知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他大力发展国力,就是为了在未来某一刻,能以泰山压顶之势,完成先帝遗志。

年轻的皇帝刘禅,在诸葛亮羽翼下逐渐成长,他未来的角色又会如何?

建安二十五年的春雨,滋润着古老的神州大地。

它洗去了去年的血与火,也孕育着未来的雷与电。

一个由诸葛亮新政重塑的季汉,与一个由司马氏强力整合的曹魏,必将在这片土地上,展开更加波澜壮阔的终极较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