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暗度陈仓(2/2)
“父亲要亲征?!”司马昭再次震惊。
“不错!”司马懿斩钉截铁,“仅靠钟会之兵,或仍不足以致胜!我要亲自前往许昌,汇合钟会秘密西撤之兵,同时调动洛阳中军最后可机动的三万精锐,合兵一处,自鲁阳方向,出其不意,猛攻蜀军侧后!届时,王昶在宛城守军见援军至,士气大振,可开城出击!我军内外夹攻,必可大破蜀军于汉水之北!”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计划。抽调淮南主力,意味着东线防御空虚,若被陆逊识破,趁机北上,后果不堪设想。亲征更是将司马懿自己置于险地。但此刻,司马懿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他必须赌上这一把!赌陆逊的谨慎不敢轻易北上,赌关平、徐庶料不到他的奇兵天降!
“此计若成,则宛城之围立解,关平徐庶主力可歼,荆州震动,诸葛亮回师亦难挽颓势!届时,大局可定!”司马懿的眼中燃烧着孤注一掷的火焰,“若不成……” 他没有说下去,但那后果,不言而喻。
司马昭看着父亲那决绝的神情,知道已无法劝阻,只能躬身领命:“儿臣即刻去办!”
“记住!”司马懿最后叮嘱,“此计关键在于隐秘与速度!务必瞒过陆逊,瞒过关平徐庶!要让所有人都以为,我大军仍在淮南与陆逊对峙,我仍在洛阳坐镇!”
命令迅速被传达下去。
淮南前线,钟会接到密令,也认为是此时的最优解,他立刻依计行事,白日里鼓噪而进,夜间则悄然将精锐部队分批撤出前线,如同潮水般悄然退去,只留下空营和疑兵。
陆逊很快察觉到了魏军攻势的“雷声大,雨点小”,他生性谨慎,并未立刻发动反攻,而是加派斥候,严密监视魏军动向,担心是司马懿或钟会的诱敌之计。
与此同时,司马懿以“巡视河防”为名,悄然离开洛阳,带着三万中军精锐,星夜兼程,赶往许昌。在那里,他将与秘密西撤的钟会主力汇合。
一张针对关平、徐庶荆州军团的巨大包围网,正在悄无声息地编织着。司马懿放弃了稳扎稳打的策略,祭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大胆、最冒险的一击!
汉水南岸,襄阳城。
关平与徐庶站在城头,望着对岸依旧沉寂的宛城,以及江面上往来巡弋的己方战舰,心情并未因长期的围困胜利在望而放松。
“元直先生,据‘天眼’回报,淮南方向,钟会的攻势似乎缓和了不少。”关平眉头微蹙,“而洛阳方面,司马懿近日也少有动静。这……有些反常。”
徐庶抚须沉吟:“确实反常。丞相已平定李严,即将回师的消息,恐怕瞒不了多久。司马懿老奸巨猾,绝不会坐视王昶全军覆没,必有所动!只是……他会如何动?”
他们都预感到风暴即将来临,但风暴来自何方,强度多大,却难以预料。他们严格执行着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面对司马懿这等对手,任何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
徐庶说道:“司马懿用兵,向来以稳为主,然其若行险,则必是石破天惊之局!他会从何处来?潼关?还是……”
关平回答道:“父亲常言,为将者,当虑胜亦虑败。如今局势虽于我有利,然司马懿绝非坐以待毙之人,需万分警惕!”
他们加强了汉水南岸的防御,命令马铁的游骑扩大侦察范围,尤其是关注来自洛阳和许昌方向的动静。
然而,司马懿的“暗度陈仓”之计,执行得极其隐秘。钟会主力的西撤,司马懿的亲征,都掩盖在层层迷雾之下。
就在关平和徐庶积极备战时,遥远的许昌,司马懿已经成功汇合了钟会秘密抵达的精锐。一支数量庞大、战斗力极强的魏军生力军,已然集结完毕,刀锋直指宛城战场的侧后!
司马懿站在许昌城头,望着西方,那里是宛城,是决定两国国运的战场。
“诸葛亮……这一次,看你如何应对我这招‘暗度陈仓’!”司马懿的嘴角,勾起一丝冰冷而自信的弧度。
大战,一触即发。
关平和徐庶,能否识破司马懿这孤注一掷的奇谋?
他们手中的兵力,能否抵挡住来自侧后的致命一击?
而即将班师回朝的诸葛亮,又是否能及时赶到,化解这前所未有的危机?
所有的答案,都笼罩在即将到来的血雨腥风之中。
悬念,如同浓重的乌云,沉沉地压在汉水两岸每一个将士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