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长安棋局:身份与豪赌(2/2)
司马懿的“惊蛰”计划,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数块巨石,瞬间在蜀汉境内激起了滔天巨浪!
荆州,江陵。
关平与徐庶正在商议防务,忽接急报:郡丞于归家途中遇刺身亡!几乎同时,城外一处重要军粮转运仓库莫名起火,虽及时扑灭,损失亦不小。现场发现了疑似魏国细作遗留的令牌(实为“惊蛰”暗探故意放置)。关平大怒,下令全城戒严,大肆搜捕魏国细作,荆州校事府力量被全力调动。
成都。
原本因迁都而略显沉寂的旧都,突然流言四起。有说丞相如今大权在握,即将要清算之前反对新政推行、阻碍新政推行的豪族将朝廷彻底迁往南中偏远之地;流言说得有鼻子有眼,引得人心惶惶。留守成都的蒋琬李恢、费祎等人压力巨大,一方面全力辟谣维稳,一方面也难免心生疑虑,加强了对各方面的监控,尤其是对当地豪门、大族的注意。
柴桑。
江东虽已平定,但暗流依旧。数起看似吴国残余势力制造的袭击事件发生,更有“密信”被“偶然”查获,信中暗示吴国旧臣与蜀汉内部某些官员(未指名,但引人遐想)有所勾结。驻守柴桑的潘浚不敢怠慢,一边加强戒备,查明真相,一边将情况急报长安,提请朝廷注意内部清查。
长安。
如今蜀汉的政治文化中心,本就时刻警惕魏军动向。接连发现魏军“细作”试图潜入要害军事区域,虽被击退或擒杀,但留下的地图、情报索取清单等物,都显示魏国对长安防务的“兴趣”陡然提升。诸葛亮亲自处理各项事务,让姜维和邓艾进行全面排查,并下令前线各部提高警戒等级,协助反谍。
一时间,蜀汉各地警讯频传,仿佛一张巨大的间谍网正在同时发动攻击。丞相诸葛亮坐镇长安,每日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紧急军情和谍报,羽扇轻摇的频率似乎也快了几分。他敏锐地察觉到,这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一场有组织、有预谋的佯动!
“司马懿……意欲何为?”诸葛亮目光深邃,看向东方洛阳的方向。如此大规模地暴露暗探,代价巨大,绝非无的放矢。“是为了掩护某个更大的图谋?还是……声东击西,吸引我之注意?”
他下令校事府全力应对各地事件,务必尽快扑灭这些“火灾”,但同时,他心中那根最敏感的弦,也被悄然拨动。他隐隐觉得,在这纷乱的表象之下,似乎隐藏着一条更危险的暗流,正悄然涌向帝国的中枢——长安。
长安城,李严府邸,一间绝密的书房内。
李严手持那枚刻着“河内司马子上”的私印拓片,以及那份精心伪造的“丞相府密议纪要”,久久不语。烛光映照着他那布满皱纹却依旧锐利的脸庞,神色变幻不定。
震惊?确实有。他万万没想到,魏国派来的,竟然是司马懿的儿子,那个在高平陵之变中双手沾满鲜血的司马昭!这分量,确实足够重。
怀疑?更是充斥心头。这是否是诸葛亮的试探?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怎会亲身犯险?那份“密议纪要”虽然伪造得极其逼真,细节也颇为唬人,但他李严在官场沉浮一生,岂会轻易尽信?
然而,一丝隐秘的、被压抑许久的野心,也在悄然滋长。司马昭的身份,代表着魏国最高权力的意志和承诺。若真能借其力,扳倒诸葛亮,夺回本该属于他的权柄……甚至,更进一步?
就在这时,心腹王冲匆匆而入,低声禀报了近期各地接连发生的“异常”事件——荆州刺杀、成都流言、柴桑疑云、长安谍影。
李严听完,眼中精光一闪。他挥退王冲,独自沉吟。
“各地同时生乱……司马懿这是不惜代价,在为他儿子打掩护啊……”李严喃喃自语。如此大的手笔,反而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司马昭身份的真实性,以及魏国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风险与机遇,如同毒药与蜜糖,交织在他面前。
最终,他做出了决定。提笔,在一张素笺上写下几行字,装入一枚小巧的铜管,唤来绝对忠诚的死士。
“送去蓝田,老地方。告诉他,三日后,子时,昆明池畔,豫章观旧址。只准他一人前来。”
消息传回蓝田山中。司马昭看着那简短的回信,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等到了!
“公子,会不会有诈?”焦伯忧心忡忡,“昆明池乃皇家苑囿,虽已荒废,但地势开阔,易于埋伏。豫章观更是残破,绝非密谈善地。”
司马昭将铜管紧紧攥在手心,指节因用力而发白。“是陷阱,也要去闯一闯。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他看向焦伯,“三日后,你随我同去。”
他走到窗边,望向夜色中长安城模糊的轮廓。那里,有他渴望证明自己的舞台,也有足以吞噬他的无尽黑暗。
三日后,子时。昆明池畔,寒风萧瑟,残月如钩。废弃的豫章观在夜色中如同蛰伏的巨兽, 司马昭仅带着焦伯,踏着荒草,一步步走向那约定的地点。
观内,是深不见底的黑暗。
等待他的,究竟是李严布下的天罗地网,还是一场将改变天下格局的密谋开端?司马昭纵使胆大,此刻也犯起了嘀咕。
悬念,如同这浓重的夜色,笼罩在昆明池上,等待着被那一刻的相遇所刺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