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潼关血弈:弃子与攻心(1/2)
当诸葛亮的投石机将第一百罐火油倾泻在潼关东门楼时,夏侯霸的剑锋正第三次削掉劝降使者的发髻——可邓艾踏进大帐时带进的不是降书,而是卷着武关烽烟味的羊皮地图:“将军可知司马懿的退兵路线,为何偏偏绕开了你夏侯氏的祖坟?”
---
公元241年深秋,潼关笼罩在肃杀之气中。司马懿主力虽已悄然西撤,但留下的潼关,依旧是一座由宿将夏侯霸统领、两万魏军死士据守的钢铁堡垒。关墙之上,魏字大旗猎猎作响,垛口后闪烁着弓弩的寒光,滚木礌石堆积如山。
诸葛亮深知,即便司马懿离去,潼关也绝非轻易可下。他必须尽快夺关,打通与武关方向友军的联系,方能对退守函谷关的司马懿形成夹击之势。然而,他并不愿付出惨重的攻城代价。
“传令:霹雳营前移,于关外三里构筑阵地!”
“魏延、姜维,各率本部,轮番至关前挑战,疲敌扰敌!”
“文鸯率精骑,游弋关侧,截杀任何出关之敌,封锁消息!”
汉军的进攻,如同潮水般展开,却又带着诸葛亮特有的缜密与节奏。
第一波:远程压制与心理震慑。
庞统督率的“霹雳营”再次发威。虽然部分重型器械已调往武关方向,但留下的轰天炮、震天弩依旧威力惊人。巨大的石弹划破长空,狠狠砸在潼关厚重的城墙上,留下一个个凹坑;燃烧的火油罐在空中划出狰狞的弧线,点燃城楼、哨塔,浓烟滚滚;特制的、声响巨大的“惊雷箭”不时尖啸着落入关中,虽杀伤有限,却极大震慑着守军神经。
夏侯霸站在关楼内,感受着脚下传来的阵阵震动,面色凝重。他严令士卒隐蔽,尽量减少暴露,同时组织人手扑灭火势,抢修工事。
第二波:佯攻与疲敌。
魏延、姜维各率数千精锐,每日分时段至关下搦战。他们并不真正架设云梯强攻,而是列开阵势,鼓噪呐喊,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城头。有时夜间,也会突然鼓声大作,火光通明,做出夜袭的假象。
魏军初时高度紧张,每次蜀军来袭都全力应对。但连续数日,蜀军皆是无功而返,魏军难免产生懈怠。夏侯霸虽知是计,却也不敢大意,只能督促将士时刻戒备,士卒疲惫不堪。
第三波:地道与反制。
诸葛亮故技重施,命邓艾督率工兵,选择关墙根基看似薄弱处,秘密挖掘地道。然而,夏侯霸早已从司马懿处得知蜀军可能运用此术,关中亦备有“地听”之法。魏军很快发现了几处地道动向,夏侯霸立即命人对挖,或以浓烟熏呛,或以毒水灌注,成功破坏了蜀军的地道作业,并俘获了一些工兵。
第四波:重点突破试探。
见疲敌、地道效果不佳,诸葛亮决定进行实质性试探。他选择东门一段因连日石弹轰击而略显残破的城墙区域,集中霹雳营火力进行饱和打击,同时命姜维率敢死队,携带飞梯、钩索,待城墙出现缺口时发动突击。
战斗一度异常激烈。巨石轰鸣中,那段城墙终于坍塌出一个数丈宽的缺口!姜维身先士卒,率军猛冲!夏侯霸亲临缺口处指挥,魏军拼死抵抗,滚木礌石如雨而下,箭矢密集如蝗。双方在缺口处反复争夺,尸积如山,鲜血染红了残垣断壁。激战半日,蜀军终究未能突破魏军顽强的防守,姜维被迫下令撤退。
连续五日的猛攻,潼关依旧巍然矗立。蜀军虽给予魏军重大杀伤,但自身也付出了不少代价。关墙之下,遍布双方将士的遗体和破损的器械,诉说着攻坚战的残酷。
诸葛亮在中军大帐,听着各部的战报,眉头微蹙。夏侯霸的顽强,超出了他的预期。强攻下去,即便能下潼关,这支精锐的前锋也必将元气大伤,不利于后续与司马懿的主力决战。
“丞相,如此强攻,非上策也。”参军邓芝进言,“夏侯霸乃曹氏宗亲,勇则勇矣,然其与司马懿……恐非一心。何不遣一能言善辩之士,入关劝降?或可不成,亦可乱其军心。”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目光扫过帐下诸将,最终落在了邓艾身上。
邓艾,原魏国人,如今已是大汉将军,其人口吃,然心思缜密,洞察力强,更关键的是,他与夏侯霸同出魏国,了解其处境与心态。
“士载,”诸葛亮缓缓开口,“本相欲遣你入潼关,面见夏侯霸,陈说利害,劝其来归。你可敢往?”
邓艾出列,话语简短却坚定:“艾愿往!必竭尽全力!”
诸葛亮点头:“善。你且听我言……”他低声对邓艾面授机宜,点出劝降的关键所在。
是日,邓艾只带两名随从,手持节杖,白旗,来到潼关东门外。
关上魏军严阵以待。夏侯霸闻报,冷哼一声:“诸葛亮派说客来了?不见!乱箭射回!”
副将劝道:“将军,两军交战,不斩来使。且听其有何说辞,亦可探听蜀军虚实。”
夏侯霸沉吟片刻,道:“也罢!放他入关!但只准他一人上关楼!若有异动,格杀勿论!”
吊桥缓缓放下,关门开启一道缝隙。邓艾神态自若,整理衣冠,独自一人,步入这龙潭虎穴。
关楼之内,气氛肃杀。夏侯霸按剑而坐,左右甲士环列,刀出半鞘。
“邓……邓艾?哼,背主之贼,安敢来此?”夏侯霸语带讥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