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重生三国之三造大汉 > 第216章 润物无声:风化与弃婴之困

第216章 润物无声:风化与弃婴之困(1/2)

目录

当丞相府颁布《敦促寡妇再嫁令》的第二天,长安西市卖冥烛的老王头生意涨了三成——全是各家连夜给亡夫立牌位“表贞洁”的。诸葛亮看着报表苦笑:“得……还不如直接发贞节牌坊省钱。”

---

长安的人口激励政策如火如荼,新生儿登记册越来越厚,相府仓库拨付出去的粮帛也如流水般淌向千家万户。然而,诸葛亮试图推行的另外两项更深层次的社会改革,却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铜墙铁壁。

诸葛亮深知,要快速增加人口,释放被“贞节观”束缚的适育女性是重要一环。他借鉴了历史上某些朝代的政策,并结合现代思维,推出了《鼓励寡妇再嫁及妥善安置条例》,核心包括:

官府可为有意再嫁之寡妇提供“婚嫁贺礼”。

严禁宗族、夫家阻挠寡妇再嫁,违者罚没钱粮甚至判刑。

设立官媒,为寡妇牵线搭桥。

宣传“效忠国家、繁衍人丁亦是大节”的新观念。

全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释放生育潜力!多好的政策啊!

然而,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

政策颁布后,在朝堂上就引起了文官集团的窃窃私语和委婉反对,认为有伤风化。而在民间,反应更是冷淡甚至抵触。

“丞相……这……这如何使得?”长安郊县一位老里正被问及此事时,面露难色,“好女不嫁二夫,贞节乃妇德之首。若是逼着寡妇再嫁,岂非令其九泉之下的亡夫蒙羞?小老儿实在……实在张不开这个口啊。”

更有甚者,出现了极端应对。正如卖冥烛的老王头生意意外兴隆所示,许多家庭为了表明“不改嫁”的决心,赶紧给死去的丈夫或儿子立牌位、修坟茔,以示“贞洁”。一些地方甚至传出寡妇被家族强行要求“自明心志”的恶劣事件。

诸葛亮看着董允报上来的寥寥无几的再嫁申请和各地反馈的消极抵触报告,陷入了长久的沉默。他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儒家伦理和世俗观念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强大惯性。这不是发钱发粮就能解决的,这触及了社会最基础的伦理结构和价值观。

靠……忘了这茬了。封建礼教吃人啊……这玩意儿真不是一纸政令能掰过来的。是我太天真了。

他召来董允,疲惫地揉了揉眉心:“休昭,关于寡妇再嫁之令……暂缓执行。各地若有自愿者,依例给予贺礼,官府协助,但绝不可强迫,亦不得以此考核地方官吏。”

“那……宣传教化之事?”董允问道。

“教化……” 诸葛亮叹了口气,“潜移默化吧。让各州郡学官,在讲授经义时,可稍加引导,强调《周礼》中亦有‘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古制,繁衍子嗣亦是孝道。再让说书人、戏班子,多编演一些……嗯……寡妇贤良,抚育孤子成才,或得遇良人、重组家庭美满的故事。慢慢来,不急。”

他知道,这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时间,需要经济基础、文化教育的整体提升,才能逐渐改变观念。强推,只会适得其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