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上映(2/2)
没有动作场面,没有视觉奇观,但思想的碰撞带来的震撼,远比任何爆炸更加强烈。
影片最后,约翰驾车消失在风雪中,留下满屋狼藉和一群信念被彻底颠覆的人。
字幕缓缓升起,配着那段悠远而略带伤感的《永恒者》变奏曲。
灯光亮起。
没有立刻响起掌声,现场陷入了一种奇特的静默。
观众们似乎还沉浸在那种被巨大思想惯性甩出轨道后的眩晕感中,需要时间来回神。
几秒钟后,不知是谁率先鼓起了掌,如同点燃了引线,雷鸣般的掌声瞬间爆发,持久而热烈,充满了敬意。
许多观众没有立刻离场,而是停留在座位上,与同伴低声、激烈地讨论起来。
“太震撼了!这剧本是怎么想出来的?”
“林墨这导演当的,绝了!全程靠对话和表演撑住,节奏把控得太好了!”
“我得二刷,里面很多历史和心理学的梗一下子没消化完。”
早期的影评以惊人的速度在网络上涌现,几乎是一边倒的赞誉。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一场颠覆认知的颅内风暴!】
【林墨导演处女作:用最低的成本,拍出了最昂贵的科幻!】
【这才是高级的剧本杀!论如何用一间房和一群人的对话征服观众!】
【从音乐人到导演的完美蜕变:评林墨与他的思想实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专业影评人不吝赞美之词,重点分析了影片的剧作结构、思想深度和林墨作为导演对表演和节奏的精准掌控。
影片在各大评分网站的开分高达8.9分,并且随着更多影迷的涌入,分数依旧稳定在高位。
虽然影片的排片率因为其“非商业”的属性并不算高,但上座率却极其恐怖,几乎场场爆满,出现了“一票难求”的现象。
票房数字稳健攀升,对于其极低的成本而言,回报率已然惊人。
更重要的是,它带来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票房本身。
“永生”、“记忆”、“信仰与科学”等话题,因为这部电影,成为了许多社交媒体、知识社群和大学讲座讨论的热点。
林墨这个名字,在“金牌音乐人”、“爆款编剧”、“天才配乐师”之后,又牢牢地烙印上了“思想者型导演”的标签。
在公司,花砚庭看着各项数据和舆情报告,脸上的笑容再也掩饰不住。
他打电话给林墨,语气中带着前所未有的肯定:“林墨,这一步,你走得太对了!这部电影的价值,不能用单纯的票房来衡量。它把你,把我们华星的格调,都拉高了一个层次!”
林墨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依旧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排队购票的人群长龙,内心平静而充实。
系统的任务面板上,“文以载道”的任务进度,清晰地向前推进了一截。
他成功地向世界证明,他不仅可以创造商业价值,更能产出引发深度思考和广泛讨论的作品。
他转过身,目光再次落在那份已经增添了许多详细笔记的《北方灰烬》项目书上。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创作自由和信任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