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说好的编剧呢?你怎么成曲爹了? > 第69章

第69章(2/2)

目录

他重新戴上监听耳机,继续调整《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最后一段配乐的混音比例。

眼前的屏幕内外,皆是他的战场。

亚太电影艺术交流周的到来,为滨海市增添了一份国际化的艺术气息。

来自亚太地区数十个国家的电影人、学者、评论家汇聚一堂,各种主题的论坛、展映和交流会密集排布。

林墨参与的“电影音乐新浪潮”论坛,被安排在交流周的中期。

相较于之前在电影节论坛上的初露锋芒,这一次,他身上“《英雄本色》配乐师”的光环更为耀眼,也吸引了更多专业目光。

论坛现场,座无虚席。

台上除了林墨,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电子音乐大师,一位以空灵民族风见长的澳大利亚作曲家,以及一位韩国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影视原声带制作人。

主持人则是国内一位资深的电影声音设计专家。

讨论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开始。

日本音乐家谈到了传统能乐与现代电子音的融合,澳大利亚作曲家分享了土著乐器在营造神秘氛围上的独特作用。

轮到林墨时,他没有急于展示自己,而是先认真聆听了前几位嘉宾的发言,然后才从容不迫地开口,流利的英文回荡在会场:

“感谢各位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电影音乐的‘新浪潮’,或许并不在于使用了多么前沿的技术或多么稀有的音色,而在于它是否真正找到了与影片灵魂对话的方式,是否构建了独立的叙事声部。”

他引用了《英雄本色》中的例子,但并未停留于此。

“比如,在我刚刚完成的一部新作《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里——这是一部几乎完全由在一个房间内的对话构成的电影——音乐的角色就必须极度克制,甚至大部分时间是‘缺席’的。”

“它的存在,不是为了渲染情绪,而是为了放大‘思考’的声音,在那些沉默的间隙,给予观众消化那些惊人观点的时间。这时,一个单一钢琴音符的延留,可能比一段华丽的交响乐更具力量。”

他提出了一个观点:“电影音乐的未来,或许会越来越趋向于‘精准的个性化’和‘功能的多元化’。”

“它可以是宏大的史诗,也可以是细微的呼吸;可以推动剧情,也可以只是营造一个‘场’。”

“关键在于,它是否与影片的肌理长在了一起。”

他的发言,既有东方美学中的“留白”与“写意”思维,又融合了现代电影声音设计的理性分析,格局开阔,观点鲜明,立刻引起了台上台下热烈的讨论。

那位韩国制作人当即表示,非常期待能听到《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原声。

论坛间隙,不断有人上前与林墨交换联系方式,有海外的发行商,有独立制片人,甚至有一位来自欧洲的电影节选片人。

在听了他的阐述后,主动询问《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完成进度和国际版本计划。

林墨沉着应对,不卑不亢。他清晰地意识到,此刻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他背后的华星娱乐,乃至正在崛起的华语电影音乐创作群体。

这次论坛,成功地将他的专业形象,推上了一个国际化的平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