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赢州新政破旧枷,民生暖意化对立(1/2)
均平二十九年十月十一,晨雾像一层薄纱裹着京北,我攥着从未来带回的青铜令牌站在议事会门前——令牌正面“赢州性别平等首推日”的字迹被晨露浸得发暗,背面男女共执农具的纹路却愈发清晰。静雯披着件绣着稻穗纹的披风走来,披风下摆沾着赢州稻田的湿土,她臂弯里夹的新政手册比上次厚了半寸,蓝布封面上“以民为本,性别无界”八个字,是用赢州特有的赭石颜料写的,手册里还夹着张泛黄的渡船票根:“姑母,昨儿议事会特意核对了跨海渡船的班次,咱们乘辰时的‘民生号’渡轮,马队走栈桥——您放心,那栈桥是去年刚修的,宽得能容三匹马并行,桥面铺了防滑的稻草,不会打滑。”
我这才想起,京北到赢州的渤海湾上,去年就修了跨海栈桥,短途渡轮也专门设了马厩舱,之前没细说,倒让人误会“马能直接跨海”。跟着静雯往渡口走时,晨光已穿透晨雾,议事会的马夫老周正给马匹套防滑掌,他手里的铁掌刻着小凹槽:“陛下,这掌是按赢州的路况打的,海边风大,栈桥滑,有这凹槽能抓牢些。”旁边的枣红马是静雯常骑的“穗儿”,正低头啃着混了麦麸的草料,老周拍了拍它的脖子:“穗儿去年跟议事长去过赢州,识水性,上渡轮不闹。”
到渡口时,扎西带着的牧区马队已在栈桥边等了,二十多匹骏马驮着鼓鼓的布包,马背上的铜铃叮当作响。扎西穿着件镶着羊毛边的藏青色短褂,手里举着个巴掌大的羊毛贴画,上面绣着黄绿相间的图案:“议事长,陛下!您看这贴画,绿的是赢州的稻田,黄的是俺们西北的麦田,中间绣的是条河,代表江南的桑蚕区——俺们牧区的姑娘们绣了五十多幅,要贴在赢州的学堂里,让娃们知道,大明的地是连在一块儿的,人也是连在一块儿的!”他掀开一个布包,里面的《朱静雯的百姓思想》每本扉页都贴着小贴画,有牧区的牛羊、江南的蚕茧、赢州的渔船,“俺们还在课本里夹了牧区的酥油糖,赢州娃读书饿了能吃,甜得很!”
辰时整,“民生号”渡轮的汽笛响了,马队分批上渡轮——渡轮底层专门改造成了马厩舱,铺着厚厚的干草,通风的窗口挂着防海风的帆布。我和静雯站在甲板上,看着跨海栈桥像一条灰黑色的带子延伸到海里,远处赢州的海岸线已隐约可见,晨雾里飘着渔船上的炊烟。静雯指着海面:“姑母,去年修栈桥时,赢州的渔民来了三百多人帮忙,他们说‘以前幕府时,过海只能靠小渔船,风浪大时要翻船,现在有栈桥有渡轮,运稻种、送课本都快了’。”正说着,渡轮驶过一群海鸥,扎西在甲板上唱起了牧区的歌谣,歌词被他改成了汉文,唱的是“大明各地手拉手,稻子堆满仓,布帛织满筐”,马厩舱里的马匹似也听得懂,偶尔嘶鸣两声应和。
近午时,渡轮靠岸,赢州的海风带着咸腥味扑面而来,栈桥上已站着赢州议事会的代表,为首的是个穿蓝布短衫的青年,手里举着个木牌,上面写着“赢州百姓盼新政”。“议事长,陛下!俺是佐藤的弟弟一郎,俺哥让俺来接您!”青年跑得满头汗,手里还攥着个热乎乎的玉米饼,“这是俺娘刚烙的,海边风大,您先垫垫肚子——俺娘说,去年您送的脱粒机,让俺家收稻子快了三倍,今年特意多烙了些,让您带回去给京北的乡亲尝尝。”
往赢州议事堂走的路上,两侧的田埂上满是忙碌的身影:有妇女坐在田埂上捆稻秧,手里的麻绳飞快地绕着,旁边的男人们则蹲在田里插秧,没人觉得“女人该在家,男人该下地”。路过一个渔村时,看见几个穿灰布军装的士兵正帮村民修水车,士兵小李蹲在水车旁,手里拿着锤子却不敢砸,渔村的阿婆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个红薯塞给他:“后生,别慌,俺教你——这水车的轴要对准榫头,轻轻敲就行,跟俺们补渔船的龙骨一个理。”小李红着脸接过红薯,按阿婆说的敲了一下,轴果然卡紧了,周围的村民都笑了起来,阿婆又说:“去年你们帮俺们修渔船,今年俺们帮你们修水车,这才是一家人嘛!”
带队的李营长迎上来时,手里的《大明国宪典》已被翻得卷了边,书页里夹着密密麻麻的赢州方言注释,最显眼的是“性别平等”那条,注释用红笔写着:“案例一:渔村次郎,去年想做豆腐,幕府说‘男人做豆腐没骨气’,赶砸了他的磨盘;今年议事会帮他修了豆腐摊,每天能卖五十块豆腐,还教阿菊、阿梅三个姑娘做豆腐,现在她们的豆腐摊比次郎的还火。案例二:山区阿雪,以前幕府不让她学骑马,说‘女人骑马会克夫’,现在她是赢州最快的信使,每天送二十多份公文,比男信使还准时。”李营长指着注释笑:“这些都是俺们跟村民聊出来的,写在课本里,乡亲们一看就懂,比干讲大道理强多了。”
议事堂前的晒谷场早已热闹非凡,新收的稻子铺了满满一地,像一块金黄色的毯子。几个穿蓝布衫的姑娘围着脱粒机忙碌,为首的是佐藤的妹妹樱子,她穿着件便于活动的短褂,手里拿着个木耙,正把稻穗往脱粒机里送,机器轰隆隆地转着,金黄的米粒顺着出口往下掉,她时不时用袖子擦汗,脸上却满是笑。旁边的树荫下,几个小伙子坐在草席上缝补粮袋,其中一个穿灰布衫的青年手最巧,粮袋上还绣着小小的稻穗图案——他是松井,见我们过来,赶紧把手里的粮袋举起来:“陛下,议事长!您看俺绣的稻穗,是跟俺娘学的!以前幕府时,俺娘说‘男人绣东西会被笑话’,俺只能偷偷绣;现在俺绣在粮袋上,乡亲们都说好看,还有人让俺教他们绣呢!”他的手指上沾着点丝线的颜色,粮袋的针脚细密,稻穗的纹路栩栩如生。
晒谷场的角落,有个穿素色布裙的妇女正趴在石桌上算账,她是渔村的阿菊,以前幕府不让妇女学算术,说“女人识数会败家”,现在她面前摆着本账本,上面记着各家收稻子的数量,旁边围了几个妇女,正跟着她学记账。“阿菊姐,俺家收了两百斤稻子,卖了一百斤,还剩多少啊?”一个年轻妇女问,阿菊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两个圈,又划掉一个:“你看,这两个圈是两百斤,划掉一个,还剩一个,就是一百斤——咱们学算术,就是为了自己能算账,不被人骗。”旁边的妇女们都点头,手里的笔在纸上画着圈,阳光照在她们的账本上,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
“让开!让开!”市集口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几个裹着黑布的人举着木牌冲了进来,木牌上“拒改性别,反明保种”的字迹用红漆写着,格外刺眼。为首的是前幕府小吏山田,他穿着件旧幕府的黑色短褂,腰间别着把没开刃的刀,跳上晒谷场的石碾,扯着嗓子喊:“大明把你们的性别都改乱了!男人缝补,女人种地,这是要断赢州的根!跟着俺反明,咱们还能回到幕府时的好日子,男人能当兵,女人能舂米,多好!”
人群里一阵骚动,佐藤刚要上前,静雯却按住他的手,轻声说:“让百姓自己说——日子过得好不好,他们心里最清楚。”
果然,樱子最先放下手里的木耙,走到石碾前,手里攥着本翻旧的农机手册,手册上记着密密麻麻的油耗数据:“山田,你说幕府时日子好?俺家去年种三亩地,收的粮还不够交幕府的税,俺爹被逼着去当壮丁,半年没回家;今年俺学了大明的农技,两亩地收的粮就够全家吃,还能卖五十斤换新布,俺爹现在在家帮俺娘做豆腐,不用去当壮丁——这就是你说的‘好日子’?”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人群里有人点头,小声议论着“是啊,去年俺家也不够吃”。
松井也站了出来,手里举着缝好的粮袋:“山田,你说‘男人缝补没骨气’?俺爹以前被幕府抓去填海,就因为他腿伤不能打仗;现在俺缝粮袋,能赚够钱给俺娘治病,议事会还让俺去江南学织锦——靠自己手艺吃饭,咋就没骨气了?你以前在幕府当小吏,天天抢百姓的粮,那才叫没骨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