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雪域辞行承民意,高铁载志赴新程(2/2)
我笑着点头:“怎么不记得?你第一次挖土豆,把锄头挖到石头上,火星子溅起来,多吉大叔还笑着说‘咱们种地不能跟石头较劲’。现在你再去种土豆,肯定比多吉大叔还熟练。”
“不是熟练不熟练的问题,”静雯摇摇头,眼神变得严肃,“是我终于懂了,为什么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咱们在村里建高铁、建养殖池、建医院,看着是咱们在牵头,可要是没有村民们跟着一起搬石头、一起喂三文鱼、一起学技术,这些事一件也成不了。你看那高铁的铁轨,每一颗螺丝都是工人师傅拧的;养殖池的水,每一次监测都是次仁卓玛做的;村里的路,每一寸都是村民们用脚量出来的——这就是百姓的力量,比任何律法、任何军队都更强大,因为他们是在为自己的日子干,所以有无限的劲。”
悦薇擦了擦眼泪,也跟着开口:“妈妈,我以前在京北,总觉得大明的好日子是天生的,觉得宫里的锦衣玉食是理所当然的。可来村里这半年,我跟着卓玛大姐凌晨起来做青稞饼,知道了一块饼要揉多少下;跟着丹增去雪山下找水源,知道了一滴水有多珍贵;跟着李青老师教孩子们读书,知道了能坐在教室里有多幸福。现在我才明白,大明的好日子不是天生的,是百姓们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是工人们一螺丝一螺丝拧出来的。我不想再只做个养在深宫里的公主,我想为大明办事,为百姓做事。”
我看着悦薇眼里的光,心里又欣慰又感动——这半年的汝吉村生活,不仅让静雯悟透了民心,也让悦薇长大了。我握住她的手,轻声说:“女儿,妈妈很高兴你能有这样的想法。但想为大明办事,不是靠嘴说的,得靠真本事,得懂百姓的需求,得会解决实际的问题。妈妈帮不了你走捷径,全国议事会事务院皇家管理部和吏部联合举办的‘皇家议事员考试’,是你唯一的路。这考试考的不是诗词歌赋,是怎么解决村民的纠纷,是怎么制定农业政策,是怎么看懂民生报表——你得把在汝吉村看到的、学到的都记在心里,多向静雯姐姐学习,她当年也是从基层做起,跟着我跑遍了大明的乡村,才慢慢懂了怎么当一个为民的官。”
静雯笑着接过话:“悦薇,别着急,我当年第一次去滇南县的时候,比你还懵懂,连青稞和牧草都分不清。你在汝吉村已经学会了很多,比如怎么跟村民聊天,怎么看养殖池的水质,这些都是别人没有的优势。考试的时候,你就把这些真实的经历写进去,把你对百姓的想法说出来,比背多少条文都有用。以后要是有不懂的,随时问我,咱们一起讨论。”
悦薇用力点头,从包里拿出笔记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汝吉村要做的事:1. 帮丹增推广青稞深加工;2. 帮次仁卓玛申请技术员证书;3. 帮洛桑找京北的学堂资料”。“静雯姐姐,妈妈,你们看,这是我在村里记的,以后我要是考上了议事员,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些事落实好。我想让汝吉村的百姓过得更好,也想让其他像汝吉村一样的村子,都能通高铁、能养三文鱼、能让孩子们有书读。”
高铁穿过之前打通的雪山隧道,隧道里的灯光像一串珍珠,照亮了车厢。王铁山从隔壁车厢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高铁运营计划表:“朱议事长,朱主事,汝吉村到京北的高铁已经试运行一个月了,每天两趟,能载两百人,还能运十吨货物。下个月三文鱼上市,就能通过这趟高铁运到京北,早上从村里出发,中午就能到京北的海鲜市场,保证新鲜。”
夏美酱也跟着过来,手里拿着文旅推广方案:“我们已经跟京北的十家旅行社合作,推出了‘雪村体验游’,游客可以跟着村民种青稞、喂三文鱼、学做青稞饼,第一批游客下月初就来。到时候汝吉村的百姓,不仅能靠种地赚钱,还能靠旅游增收,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
我看着他们手里的计划表和方案,又看向窗外——隧道尽头是明亮的阳光,雪山在阳光下闪着光,高铁正朝着京北的方向飞驰。“各位,”我清了清嗓子,车厢里的大臣们都看向我,“咱们在汝吉村这半年,干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帮百姓种了几亩地、修了几条路、建了几个养殖池。可就是这些小事,让咱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大明离不开百姓的支持,离不开工人和农民的付出。皇帝不是高高在上的,议事长也不是,咱们都是百姓的服务员,要是脱离了百姓,脱离了基层,再完美的政策也落不了地,再宏大的目标也实现不了。”
静雯点点头,补充道:“姑母说得对。汝吉村不是咱们的终点,是咱们的起点。回了京北,咱们要把在村里学到的、悟到的,用到全国的民生项目里——让更多的村子通高铁,让更多的内陆地区养上海鲜,让更多的孩子能读上书,让更多的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以后,咱们还要经常来汝吉村,来看看这里的百姓,看看这里的变化,提醒自己永远不要脱离基层,永远不要忘记百姓。”
悦薇趴在车窗边,看着远处的雪山,小声说:“妈妈,静雯姐姐,我以后考上了议事员,也要经常来汝吉村。我要看看洛桑有没有考上京北的学堂,看看次仁卓玛的技术员证书有没有拿到,看看丹增的青稞深加工有没有做起来。我要把汝吉村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大明的百姓有多好,大明的土地有多美。”
高铁继续飞驰,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车轮划过铁轨的声音。大臣们有的在看文件,有的在小声讨论后续的工作,有的在看着窗外的风景。我拿起母后马秀英的笔记,翻到夹着干茶叶的那一页,上面写着“百姓是大明的根,根扎得深,树才能长得高;官员是大明的枝,枝离得根近,才能结出甜果子”。
我把笔记递给静雯,她接过笔记,认真地读着,眼里满是认同。悦薇凑过来,也跟着读,小脸上满是坚定。车厢外,阳光正好,雪山巍峨,高铁载着我们,载着汝吉村百姓的祝福,载着为大明百姓办实事的决心,朝着京北飞驰。
我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大明民生事业的新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汝吉村”出现在大明的土地上,会有更多的高铁通向基层,会有更多的官员走进百姓中间,会有更多的孩子像悦薇一样,从基层读懂大明的根。而我们,会永远记得汝吉村的青稞地,记得百姓的笑脸,记得“皇帝大臣不能脱离百姓”的道理,带着这份初心,在为大明百姓谋幸福的路上,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