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09章 暖棚春:寒夜里的绿意与田垄上的科技

第109章 暖棚春:寒夜里的绿意与田垄上的科技(2/2)

目录

他身后的东山省农民张大叔也凑过来看,手里还捏着一片白菜叶反复打量:“这棚是真不用烧煤啊?以前咱村也试过建大棚,冬天烧煤取暖,一晚上就得烧一筐煤,种一季菜光煤钱就够本了,赚不着啥钱。这节能棚不用烧煤,电费又省,咱农民真能用得起!”

周教授笑着递过一份数据报表,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成本和收益:“我们测算过,一个一亩地的节能大棚,建造成本确实比普通大棚高三成,主要是保温膜和太阳能板贵点。但运营成本低八成,普通大棚一年电费、煤费得三千元,这节能棚一年电费不到五百元,还不用买化肥。算下来,一年就能收回成本差价。而且这棚能种的作物多,蔬菜、粮食、甚至矮化果树都能种,特别适合小冰河期的寒冷气候。”他指着棚外茫茫的雪地,“您看,外面越冷,这棚的优势越明显——露天作物冻死冻伤时,棚里照样能丰收,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离开科研院时,雪还在下,但我心里却暖融融的。我让老李立刻联系大明粮食品集团董事长:“马上组织技术推广队,把节能大棚技术编成通俗易懂的手册,配上视频教程,送到各省的百姓公社去。让科研院派技术员跟着推广队,手把手教农民建棚、种菜。集团从粮食安全专项资金里拨款,给每个示范棚补贴三成建造成本,确保农民开春就能用上,不耽误春耕!”

朱静雯正在给农业司打电话,声音清亮而急促:“优先给偏远山区和低温灾区发技术手册,特别是那些露天作物冻死严重的县,要附上详细的图纸和操作步骤,让没见过暖棚的农民也能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要统计各地的建棚需求,汇总后报给科研院,让他们提前准备足够的保温膜和设备。”

半个月后,我去南河省西乡村考察示范棚建设。车刚进村,就看到田埂上立起了十几个银灰色的大棚,像一群卧在雪地里的巨人,在阳光下闪着光。王铁柱正领着村民给最后一个大棚铺保温膜,他踩着高高的木梯子,手里拿着宽胶带,把膜的边缘牢牢粘在钢架上,寒风把他的棉袄吹得鼓鼓的,他却浑然不觉:“议事长您看,这膜比棉被还厚实,摸着手感就不一样!技术员说这膜能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晚上就算盖着雪,棚里温度也掉不了三度!”

走进其中一个已经建好的大棚,里面已经种上了番茄和生菜,幼苗刚冒出土两三寸高,嫩绿的叶子在暖光里舒展着,像一个个伸懒腰的孩子。几位农民正提着小喷壶给幼苗浇水,水珠落在叶片上,折射出细碎的光。“以前冬天只能猫冬,天寒地冻的啥也种不了,”一位大妈直起腰笑着说,“现在有了这暖棚,天天能下地干活,看着这些小苗长起来,心里就敞亮!”旁边的技术员正在调试太阳能板的角度,他指着连接的仪表说:“这棚的太阳能板今天发了十二度电,够照明和通风用了。晚上温度低了,堆肥区的发酵热就能顶上,一点不用额外烧煤,省老钱了!”

在公社的育苗室里,一排排育苗盘整齐地排列在架子上,里面的“冬暖一号”小麦芽冒出了两寸高,白生生的根须透过盘底的小孔钻出来,互相缠绕着。技术员小李拿着温度计,仔细记录着育苗室的温度:“棚里恒温十八度,湿度60%,最适合麦苗生长。这些麦苗二十天就能移栽到大棚里,比露天种植早一个月。等夏天收了第一茬麦,还能再种一茬白菜或者萝卜,一年两收不是梦!”王铁柱凑过来看,用粗糙的手指轻轻碰了碰麦芽尖,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这苗精神!看着就有劲儿!等结了穗,磨成面粉包饺子,准香!”

大明粮食品集团的推广队也没闲着,他们带着技术手册和建棚材料,像撒种子一样把技术播撒到各省乡村。在东山省淄博府,纺织厂的工人家属们利用工厂旁边的闲置土地建起了大棚,下班后就到棚里浇水施肥,厂长在一旁笑着说:“工人家属种的菜,直接供厂里食堂,新鲜又便宜,省下来的钱还能给工人发福利,一举两得!”在蒙古自治省,牧民们把大棚建在牛羊暖棚旁边,棚里种上耐寒的萝卜和土豆,60岁的巴图大叔捧着刚收获的萝卜,红通通的萝卜上还带着泥土:“冬天牛羊吃青贮饲料,我们吃大棚里的新鲜菜,再也不用盼着开春才有绿叶菜了!”

一个月后,第一场春雪落下时,西乡村的示范棚迎来了第一次采收。我赶到时,农民们正喜气洋洋地摘番茄,红彤彤的果实堆在竹筐里,透着喜庆的光泽,空气里弥漫着番茄的甜香。王铁柱拎着一筐最大最红的番茄递给我,筐沿还沾着新鲜的泥土:“议事长尝尝,这是咱暖棚的第一茬果,甜着呢!技术员测了糖度,比露天番茄高一个多点!”他给我算着账,“这一棚番茄能收两千斤,按市场价两块钱一斤,能卖四千元。扣除建棚的成本分摊和种子钱,纯赚三千多,比种露天菜强十倍!以前冬天菜贵,咱农民自己都舍不得吃,现在棚里有得收,自己吃着方便,卖了还能赚钱!”

棚外的雪还在下,寒风卷着雪花掠过棚顶,发出簌簌的声响,偶尔有几片雪花从通风口飘进来,刚落地就化成了水。棚内却温暖如春,几位老人坐在田埂边择菜,手里的动作不停,嘴里还哼着新编的《民生谣》:“暖棚暖,春常在,寒雪落,菜照栽;科技兴农好日子,仓里有粮心不慌……”他们的笑声混着番茄的清香,在暖棚里久久回荡,听得人心头发热。

回到京北市,农业科研院的月报送到了桌上。报表上的投产数据让人欣慰:全国已建成节能大棚两千个,覆盖面积五千亩,种植蔬菜、粮食、水果共三十余种;预计这个冬春季可增产蔬菜两万吨、粮食五千吨,能满足五十万人口的冬春新鲜蔬菜需求。月报最后附了一张照片:一群农民在暖棚前合影,身后的大棚墙上用红漆写着“科技暖棚,粮安民心”,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被冻红的笑容,眼里却闪着比阳光还亮的光。

窗外的风雪渐渐停了,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刺得人眼睛发花。我望着办公桌上科研院送来的节能大棚模型,小小的棚子里,绿色的幼苗栩栩如生,太阳能板、循环水管、堆肥区一应俱全,像个微缩的丰收世界。我知道,小冰河期的严寒或许还会持续,挑战或许还会增多,但只要我们握着科技的“钥匙”,守着民心的“根基”,让暖棚里的绿意铺满田垄,让节能的科技走进每个乡村,就一定能在寒夜里种出春天,让每一寸土地都不辜负百姓的期盼,让每一粒粮食、每一颗蔬菜都浸透着科技与民心的温度。

夜色渐深,科研院的灯光还亮着,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晃动的身影。我知道,技术员们一定又在调试新一代大棚的温控系统,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正平稳上升,像一条通往春天的路。我想起周教授说的话:“最好的农业科技,不是多复杂的仪器,不是多高深的理论,而是让农民用得上、用得起、能受益的技术。”这或许就是我们应对小冰河期的最大底气——科技扎根土地,民心连着暖棚,再冷的冬天,也冻不住生长的希望,挡不住丰收的脚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