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春礼堂:红绸下的民心与新程(1/2)
均平二十五年三月初三,京北府的春风带着永定河的潮气,漫过全国议事会事务院的青砖灰瓦。檐角的铜铃被风拂得轻响,细碎的铃声里裹着槐花香,把反腐公审后残留的肃穆涤荡得温润起来——今日是朱静雯大婚的日子,可宫墙内外没有往年皇家婚礼的鎏金红绸,只有百姓们自发从城郊采来的迎春花,沿着宫墙根摆了足有半里地,鹅黄的花瓣沾着晨露,像被春风撒了一地的星星。
我站在议事院的回廊下,看着政务后勤的工作人员正踩着木梯,把工农代表送来的红布挂在正堂门楣上。那红布是京北市纺织厂的女工们连夜织就的,经纬里还带着棉线的温热,上面用青线绣着“民为邦本”四个小字,针脚细密得像在诉说心事,代替了往年皇家婚礼必绣的龙凤呈祥。风过处,红布轻轻扬起,青线的字迹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像在和远处纺织厂的烟囱遥遥呼应。
“姑母,您看这样行吗?”朱静雯从回廊那头走来,身上穿的不是皇家礼服,而是一身月白色的常服,领口绣着朵小小的迎春花,是她自己用空闲时间绣的。她手里捏着张泛黄的草纸,上面是用铅笔写的婚礼流程单,边角被手指捻得有些发卷,脸颊泛着淡淡的红晕,“我和子墨昨晚又对了一遍流程,他说‘别搞那些虚礼,百姓能看懂的才是好婚礼’。我们约好了,不收任何礼金,百姓们送的花和这匹红布,就是最好的贺礼。”
她口中的“子墨”,是林州府石桥镇的一名乡村教师,姓林,名子墨。我见过他三次,第一次是在林州考察乡村教育时,他正蹲在泥地里,给几个留守儿童修断了腿的课桌,手上沾着木屑,额角渗着汗,却笑着说“木头得用胶黏牢,孩子的心也得用实在事焐热”;第二次是在南河省救灾时,他带着学生们给灾区送自制的棉衣,棉衣里塞的是旧棉絮,却针脚密实,他说“旧棉絮暖身,真心才能暖心”;第三次是他来京北汇报乡村教育情况,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的教案本却写得密密麻麻,记着每个孩子的家庭情况、学习进度,甚至还有“狗蛋怕黑,晚自习后要送他回家”“丫蛋娘病了,需补课”这样的琐碎。
这样的人,放在十年前的大明,绝不可能走进皇家的门。可朱静雯上个月在议事会上宣布婚讯时,工农代表们的掌声震得议事厅的木梁都在颤——石洼村的乡老王伯说“这样的孩子当男皇后,我们放心”;京北市的铁匠张师傅说“他手上的茧子比我的还厚,是干实事的人”;南河省的茶农李大姐说“他给孩子缝棉衣时的样子,比那些穿锦缎的看着亲”。民心如秤,轻重自明。
“子墨说得对,婚礼本就该让百姓看懂、觉得亲。”我接过流程单,上面的字迹工整又带着几分拘谨,显然是子墨写的:“辰时:工农代表布置礼堂;巳时:新人与百姓代表座谈;午时:婚礼仪式(百姓代表证婚、工农代表致辞、集体宣誓);未时:百姓喜宴。”没有“纳征”“亲迎”这些繁琐的古礼,每一项都透着“和百姓一起过”的实在。我指着“百姓代表座谈”那行字笑:“这个好,让子墨多听听百姓的心里话,以后当男皇后,心里更有数。”
朱静雯的脸颊更红了,她指尖在“集体宣誓”那行字上轻轻点了点:“子墨说,宣誓时要对着工农代表和议事代表,还要把誓词写在红布背面,让大家都能看见。他拟的誓词我带来了,您帮看看。”她从袖中掏出张纸条,上面写着:“我朱静雯、林子墨,愿以夫妻之约,守百姓之盼,兴民生之业,节皇家之费,做人民公仆,永不相负。”字迹力透纸背,末尾还画了个小小的笑脸,像怕写得太严肃。
“写得好。”我把纸条还给她,“没有‘皇家威仪’,只有‘百姓之盼’,这才是我们要的皇家。”正说着,回廊那头传来拐杖点地的轻响,太皇太后常静徽穿着件藏青色的常服,鬓角插着支素银簪子,簪子上的小珠子随着脚步轻轻摇晃,身后跟着她的生活服务人员,手里捧着个竹篮,里面装着些晒干的槐花。
“静雯这孩子,真是随了你当年的性子。”常静徽走到近前,笑着拍了拍朱静雯的手,目光落在门楣上的红布上,“这布绣得实在,比当年你大婚时那些金线绣的龙凤看着暖。”她转向我,眼中带着回忆的柔光,“想当年你当女帝时,选的驸马虽不是勋贵世家,可也是书香门第的文官,那时我还念叨‘皇家婚事,总得有几分体面’;如今静雯更彻底,找了个乡村教师当男皇后,这在本朝推行新政以来,可是头一遭。”
我望着远处永定河的波光,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的婚礼。那时虽已推行简朴之风,却还是按旧例收了些官员的礼金——有巡抚送的玉如意,有尚书送的锦缎,堆在库房里像座小山。直到后来去关街村调研,看到村民王二柱为了给女儿凑学费,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卖了,攥着皱巴巴的铜钱在学堂门口徘徊,我才突然明白:皇家的一丝铺张,可能就是百姓的一顿饭;库房里的玉如意,不如百姓碗里的热粥实在。
“体面不在身份里,在民心眼里。”我接过常静徽递来的槐花,晒干的花瓣带着清甜的香气,“当年你姐夫总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可我们俩的‘同心’,不是风花雪月,是一起跑灾区、查贪腐、改制度。他忙政务时,我在乡下调研;我熬夜改法案时,他给我热粥。孩子出生那年,我在南河省抗洪,是他抱着刚满月的孩子守在指挥部外,说‘你护百姓,我护你和孩子’。日子久了才知道,能一起为百姓做事,比什么门当户对都金贵。”
常静徽叹了口气,用拐杖轻轻敲了敲地面:“是啊,当年我总担心你嫁得‘不够体面’,后来看到你们夫妻踩着泥水路去灾区,捧着百姓的账本熬夜算,才明白皇家的体面从不在金银里,在百姓的口碑里。”她看向朱静雯,眼里的笑意浓了几分,“子墨那孩子我见过,上次去林州考察乡村教育,他正带着学生在山上种核桃树,说‘等树结果了,卖了钱给孩子们买新书’。手上磨起了泡,脸上沾着泥,却笑得比谁都亮——这样的孩子,心里装着百姓,比那些只会在朝堂上空谈‘民生’的权贵强百倍。”
朱静雯的指尖在流程单上轻轻摩挲,声音低了些却很坚定:“子墨说,他当了男皇后,不领皇家的俸禄,还回石桥镇教书,只是课余帮我整理民生民情记录。他说‘皇家的位置是百姓给的,得替百姓看着,不能占着位置不干事’。前几天他还把自己的教案本抄了份副本,说‘这是我给百姓的承诺,也是给你的聘礼’。”
这话让我想起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里的话:“国家公职人员应是人民的公仆,而非特权阶层。”朱静雯和子墨的选择,正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诠释——他们把皇家的婚姻,变成了与百姓的约定;把婚礼的仪式,变成了为民服务的誓言。
“婚礼让祖奶奶主持,你们觉得如何?”我转向常静徽,指的是祖皇太后马秀英。老人家今年已经九十二岁高龄,头发早已全白,却梳得整整齐齐,用根乌木簪子挽着;脸上的皱纹像老树的年轮,却总是带着笑意,眼神清亮得像能看透人心。她身子骨还算硬朗,每天清晨都要在宫里的小菜园里忙活,种着黄瓜、茄子、西红柿,说“皇家的地也该产粮,不能光种草”。当年我推行民选制度时,有老臣反对说“不合旧制”,是马秀英拄着拐杖走到朝堂中央,把《大明国宪典》拍在案上:“宪典第一条就说‘民为邦本’,旧制里最该守的是民心!”
常静徽却微微皱了眉,用拐杖轻轻碰了碰我的袖口:“祖妈已经九十二了,从早忙到晚,哪能再让她操劳?不如找议事会的工农代表主持,他们最懂百姓心思,也合你们‘接地气’的心思。”
“我觉得祖奶奶主持最好。”朱静雯突然抬起头,眼里闪着光,像有星星落在里面,“上次我去给祖奶奶请安,她正给小菜园的西红柿搭架子,手指有些抖,却非要自己绑绳,说‘多活动活动,才能看着百姓过好日子’。她说‘当年打天下时,百姓的婚礼就图个真心实意,皇家更该学这个’。她懂简朴,也懂民心,由她主持,百姓们才觉得这婚礼真的和他们有关,不是皇家自己的热闹。”
正说着,政务后勤的工作人员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个用蓝布包着的东西:“议事长,女帝陛下,祖皇太后到偏厅了,让把这个先送来。”打开蓝布,里面是个粗陶罐子,罐口用棉纸封着,飘出淡淡的茶香。工作人员解释:“太后娘娘说,这是南河省灾区百姓托乡老王伯捎来的新茶,今年开春刚采的,让婚礼上就用这个待客,她还说‘这茶比龙团凤饼亲’。”
我们赶到偏厅时,马秀英正坐在铺着棉垫的竹椅上,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挽着,露出胳膊上淡淡的老年斑。她面前的木桌上摆着个粗瓷碗,碗里盛着刚泡的新茶,茶汤清澈,飘着淡淡的绿意。乡老王伯坐在她对面的小马扎上,手里捏着个布包,正打开给她看:“太后娘娘您瞧,这是西乡村张奶奶做的茶糕,用的是去年补种的新茶,老人家凌晨三点就起来蒸,说‘女帝大婚,得让新人尝尝百姓的甜’。”
马秀英伸出手,手指确实有些抖,却稳稳地拿起一块茶糕,放在鼻尖闻了闻,眼里的笑意像水波一样漾开:“这茶糕有茶的清苦,也有米的清甜,就像为民做事的滋味——苦在当下,甜在以后。”她转向我们,把茶糕递过来,“你们尝尝,张奶奶的手艺好,去年西乡村遭灾时,她带着妇女们做茶糕换粮食,救了不少人。我记得那会儿她哭着说‘茶苗死了,以后没茶糕了’,现在这不又有了?民心啊,就是这样,你对它真,它就给你甜。”
我咬了口茶糕,茶香混着米香在舌尖散开,确实带着淡淡的清甜。朱静雯也尝了一块,眼眶微微发红:“是啊,去年查贪腐案时,张奶奶还抱着枯死的茶苗哭,现在不仅有新茶,还有茶糕,真好。”
王伯笑得满脸褶子,眼角的皱纹里都沾着笑意:“可不是嘛!去年追缴的赃款补下去,补种的茶苗活了大半,今年开春采了新茶,张奶奶第一个就说要给女帝做茶糕。我们工农代表都商量好了,每人带一道家乡菜来赴宴,西乡村的茶糕、南河省的糙米饭、欧东省的米粉、洛阳的豆腐脑……都是百姓的心意,不花公家一分钱。”他说着从布包里掏出个账本,“这是大家凑的菜名,我都记着呢,保证不重样。”
马秀英拍着王伯的手,手上的老茧蹭着布包沙沙响:“这才对嘛!皇家的婚礼,本就该是百姓的喜事。我九十二岁了,见过的皇家婚礼多了,以前那些鎏金铺银的,看着热闹,百姓却隔着老远,心里不亲。现在这样多好,百姓带着菜来,新人捧着心待,这才是‘皇家’该有的样子。”她说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枚铜制的同心结,铜面被摩挲得发亮,边缘都有些磨损了。
“这是我年轻时攒钱打的,陪了我快七十年了。”马秀英把同心结递给朱静雯,手指轻轻抚过上面的纹路,“当年我嫁过来时,条件苦,就这枚同心结当嫁妆。你爷爷总说‘同心才能同力,对百姓也一样’。他为百姓奔波,我在家管好后方,不铺张、不贪享,心里才踏实。现在把它给你们,记住夫妻同心,更要与百姓同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