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我用马克思主义改变大明世界 > 第11章 四民智光与思想长河的奔涌

第11章 四民智光与思想长河的奔涌(2/2)

目录

常静徽抱着算筹踏出班列,算珠在掌心蹦跳如星子:“王大人可知,苏州织妇用算筹算出商团克扣三成布价,按《大明律》追回千两白银?”她展开账本,“这些钱修了三座石桥,碑上刻的不是官名,是织妇们的名字——赵阿绣、钱二娘、孙三姑,都是您口中的‘妇人’‘织妇’。”

马皇后适时开口,手中握着贵州苗人的谢恩信:“本宫收到苗疆来信,说他们按‘四民共济’分山林,猎人取三成,耕者得四成,匠人留二成,余下一成作公用。”她望向朱元璋,“当年陛下让卫所屯田,不也是让兵民共耕?如今不过是让天下人都成屯田兵,耕的是公平田,织的是公道布。”

朱元璋的手指划过“恤民篇”中“妇人可参议事”的条款,忽然想起马皇后当年在军中的决断:当士兵缺粮,她曾剪下自己的长发换粮;当伤员无药,她曾亲自试尝草药。“准了。”他的声音像推开重门,“但先在应天试行,若百姓说不好,便收回来。”殿中响起此起彼伏的吸气声,而我知道,这道圣旨,是思想照进现实的第一缕光。

立春那日,应天城的梧桐树上挂满“思想笺”。青衿学子用棉桃汁将《大明民主主义》写成顺口溜,让孩童们边跳皮筋边唱:“一耕二织三经商,四民携手破天荒;善值换得种子粮,均平刻在井栏上!”老妇人坐在墙根下,用拐棍指着“秀英思想”的木刻:“皇后说,妇人能顶半边天,咱织的布,也算得公家事。”

在苏州,王大嫂带着织妇们将“静徽思想”绣在锦缎边缘,那些细密的算筹纹,成了商团不敢压价的暗记。她们成立“织妇议事会”,每月初用算筹投票决定布价,当第一匹绣着“均平”暗纹的锦缎卖进官市,商人们发现,百姓居然能看懂账本上的进项出项——这是《静徽思想》里“商工明码”的实践。织妇们不再是任人克扣的劳工,她们用算筹算出自己的血汗价值,用议事会的木牌敲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陕西的棉农们把“韵澜思想”刻在纺车轴上,每转动一圈,就念一遍“各尽其力,各得其所”。他们用善值兑换来的棉花种子,在旱地上种出雪白的棉田,棉桃收摘时,每个棉农都能按“耕者有其利”的条款,留下三成棉桃作为自家纺线的原料。“以前收成好赖都是地主的,现在咱们自己算得清。”棉农李老汉摸着刻在田界石上的算筹符号,眼里闪着光。他的孙子在一旁用树枝画着“均平”,那是在夜校里新学的字,横竖之间,藏着祖孙俩对来年的期盼。

辽东的烽燧台上,戍卒们将“四民共济”凿在青石上,每当狼烟升起,便知道是为百姓而战。他们用“烽烟善值”记录守夜天数,积累的善值可兑换回乡探亲的盘缠,或是给家人换购农具。“咱们保的不是城墙,是墙里的每块田、每个织机、每个读书的娃。”卫所千户指着烽燧下的劝学公所,那里的戍卒正在教当地百姓认军粮账册。老兵教牧民算牧草分配,牧民教士兵认水草纹路,四民的界限在算筹声中渐渐模糊,共同织就守护边疆的网。

最动人的场景出现在应天西巷的夜校。烛火下,老佃户周大叔握着算筹,教孙子辨认“均平”二字:“这横是田垄,这竖是界碑,长公主说,田垄连着界碑,就是咱百姓的公道。”一旁的织妇李二娘借着光,在《女训新解》上补绣算筹图案,她不识字,却知道这些横竖交叉的符号,能让她的女儿不再被工坊主克扣工钱。当她的女儿第一次在公所里数清自己的善值,眼里的光比油灯还亮——那是明白自己劳力价值的光,是知道自己能参与议事的光。

深秋的某个深夜,常静徽抱着最新的《静徽思想》修订稿来找我。她的算筹袋上多了枚银饰,是贵州苗人送的苗银算珠:“殿下,我加了条‘四民轮值’——每个公所的执事,每年由四民轮流担任,就像四季轮转,耕织商学都有作主的时候。”她的眼睛在烛火下亮晶晶的,“就像您说的,公平要像车轮,谁都能推,谁都能坐。”我们相对而坐,听着更夫敲过子时,窗外飘起细雪,却见总会门前仍有灯火——那是百姓来兑换善值的身影。

洪武二十一年春分,当第一株耐旱稻在山东抽穗,当贵州的梧桐树上刻满苗汉双语的“四民智光”,当应天的织妇们第一次在公所里议决布价,《大明民主主义》的竹简已传遍十三布政司。守旧的士绅依然弹劾,但街头的百姓却懂得,那些刻在井栏上的算筹、绣在布帛里的麦穗、凿在烽燧上的箴言,才是真正能让日子过下去的道理。他们不再需要记住深奥的条文,只要看看手中的算筹、身上的青衿纹、门前的善值碑,就知道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自己的权利。

某日午后,马皇后在坤宁宫翻看《秀英思想》的抄本,忽然指着“妇人可掌公所”的段落笑了:“本宫当年在军中,哪敢想妇人能议国事?如今倒好,织妇们算的账,比户部还清楚。”她望向窗外,青衿学子正带着百姓丈量土地,算筹声与锄头落地声交织,“澜儿,你说这思想,能传多久?”

我望着远处飘扬的麦穗旗,想起在冷宫产房的初雪夜,想起皖南棉农的陶罐、苏州织妇的布包、贵州苗人的苗绣。思想的长河一旦奔涌,便再难阻挡。它源自百姓的血汗,长于四民的携手,终将汇入历史的江海,成为后世追寻公平与正义的路标。“直到耕者有其田,织者有其机,商者有其道,学者有其民。”我握住她的手,触到掌心的老茧——那是早年操劳留下的印记,“就像您教我的,恤民要贴肉,思想要落地,只要百姓的手还握着算筹,这光就灭不了。”

殿外,不知谁在唱新学的歌谣:“青衿算筹响,四民共担当,公道如麦穗,岁岁见秋光。”歌声掠过宫墙,掠过正在发芽的麦田,掠过每个亮着油灯的劝学公所。我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当思想真正扎根于百姓的生活,当公平成为可触摸的算筹、可丈量的田亩、可兑换的善值,属于四民的智光,才刚刚照亮历史的漫漫长路。那些被百姓口耳相传的道理,那些刻进生活肌理的规则,终将在时光中沉淀,成为比任何法典都更坚实的存在,让大明的土地上,永远生长着希望的麦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