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青词与算筹真理的双重面孔(1/2)
霜花在窗棂上凝结成冰棱,宛如大自然用冰晶绘制的神秘图腾。我呵出白雾,在琉璃窗上勾勒出简易的四民损益图,每一笔都承载着对大明社会结构的深刻思考。案头《大明民主主义》的手稿早已被朱砂笔改得面目全非,墨迹深处隐约透出量子终端残留的数据流虚影,那是来自22世纪的思维烙印,与14世纪宣纸的古朴气息奇妙交融,仿佛在诉说着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泛黄的纸页间,用蝇头小楷批注的《管子》引语旁,还依稀可见量子计算机推演的公式残影,这种古今交织的景象,恰似历史与未来在我的案头达成了某种隐秘的和解。
当翠玉捧着炭火盆进来时,我正沉浸在浩瀚的典籍之中,将《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的精髓与《资本论》的核心要义,用细细的青丝串联起来。青铜烛台上的火苗忽明忽暗,映得竹简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字迹与羊皮纸上“剩余价值”的概念交相辉映。这种跨越千年的理论嫁接,恰似在青铜鼎中熔铸新的合金,既有古代智慧的沉淀,又蕴含着现代思想的锋芒。我时而皱眉思索,时而奋笔疾书,恍惚间仿佛看到两个时代的智者在我的笔下展开对话,只为探寻出一条适合大明的变革之路。
“殿下,国子监博士求见。”翠玉压低声音,她的绣鞋在青砖上蹭出细微声响,惊醒了我片刻的沉思。我迅速将写满“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批注的《大明律》塞进檀木匣,鎏金暗扣闭合的瞬间,恍惚间竟听见苏维埃大学的量子引擎轰鸣声在耳畔回荡,那是我曾经熟悉的学术殿堂的声音,此刻却与眼前雕梁画栋的大明宫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指尖残留的墨香与檀木匣的香气混杂,提醒着我此刻肩负的使命——要将现代的思想火种,播撒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老博士身着青衫,带着一身太学的书卷气息走了进来。他的袖中露出半卷《孟子》,衣摆还沾着太学的槐叶,仿佛带着太学的文脉与生机。他恭敬地行了一礼,目光中透着坚定与期待。作为我特意安插在国子监的革新派,他正默默而坚定地将“民贵君轻”与“四民平等”的理念编入学案,如同播撒思想的种子,期待它们在太学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注意到他手中的书卷边角微微卷起,显然是经过了反复的翻阅与思考,这让我对改革的未来又多了几分信心。
“长公主,算学馆的学子们在应天街头测出,米价与工坊织机数呈反比。”老博士从袖中掏出算筹图,竹制算筹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算点,每一个算点都是学子们辛勤测算的成果。这些算筹排列成复杂的图案,在烛光下投射出奇异的影子,仿佛是解开经济谜题的密码。“按您教的‘物值论’,这是商贾囤积居奇所致?”他的眼神中带着探寻与期待,渴望从我这里得到答案。
我指尖轻轻划过算筹,思绪瞬间回到了在学院讲台上的时光,那时我曾无数次推演剩余价值公式。“《管子》云‘轻重九府’,此乃货物流通之弊。”我缓缓说道,目光坚定而深邃,脑海中浮现出应天城熙熙攘攘的市集,以及那些隐藏在繁华背后的利益纠葛。“可让学子们记录商栈库存,若某商囤积糙米超千石,便以‘常平法’平价抛售——此乃‘损有余补不足’的治世之术。”我详细地向他解释着,希望通过这些古代的智慧与现代的思想相结合,解决大明当下的经济问题。老博士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眼中闪烁着恍然大悟的光芒。
谈话间,窗外传来此起彼伏的梆子声,打破了室内的宁静。更夫腰间的竹牌刻着“织工共济社”字样,这是我在底层精心建立的互助组织。我巧妙地用《周礼》“合耦于亩”的名义,掩盖了其阶级团结的内核,为底层百姓搭建起一座相互扶持的桥梁。想象着织工们在寒夜里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微薄的口粮,讨论着如何改善生活,我的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老博士离开后,我展开最新的《盐铁利润分配表》,朱砂笔在“藩王庄田”一栏重重地画下圈。藩王占田三成却免税,这触目惊心的现实,恰如《大明社会分析》中所述,生产资料的高度集中,正在无情地撕裂着王朝的肌理,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之一。那些鲜红的笔迹仿佛是一道道伤口,在纸上流淌着无声的控诉。
为了让《大明民主主义》更具实践生命力,我在应天府南郊设立了“天机工坊”。这里是智慧与劳作的交融之地,是变革的试验田。踏入冶铁坊,扑面而来的是炽热的气息和震耳欲聋的锻造声。工匠们按照“物值相抵”之法锻造农具,每斤铁器的售价经过精密计算,等同于三斗粟米,这是用《九章算术》的均输术推导出的等价交换原则,让劳作的价值得到合理的体现。一位老工匠正专注地锻造着锄头,火星四溅,映红了他布满皱纹的脸庞。我走上前去,拿起一把新锻造的农具,感受着它的重量与质感,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纺织坊中,织女们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将“女工与男耕同功”的理念绣入裙裾。丝线穿梭间,原本束缚女子的《女诫》训诫被改写成“女子亦能治生”的箴言,为女性赋予新的价值与尊严。阳光透过窗纱洒在织机上,给整个纺织坊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当第一个由匠人推举的“匠作首事”诞生时,整个工坊都沉浸在喜悦与希望之中。我举起青铜酒爵,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与期许:“《考工记》言‘工肆不相陵’,今日之公所,便是让诸位匠人自己说了算。”老匠人布满伤疤的手掌颤抖着抚过新铸的犁铧,铁器映出他湿润的眼角。“长公主,俺娘当年累死在织机上,如今俺能给自家挣口饭吃了。”他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过往苦难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让我更加坚定了改革的决心。
然而,改革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理论的星火总会遭遇寒风的扑打。某日清晨,当我得知张贴在朱雀大街的《四民损益图》被人用狗血淋透,“妖言惑众”的榜文与“牝鸡司晨”的辱骂交相辉映时,心中虽有愤怒,但并未退缩。我站在朱雀大街上,看着满地狼藉的宣传画,想象着幕后黑手得意的嘴脸。我深知,这是守旧势力对变革的恐惧与抵制。但我不会被这些吓倒,相反,这更坚定了我继续前行的信念。
当晚,我在深夜召集群臣,在文华殿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古今之辩。殿内烛火摇曳,气氛紧张而凝重。大臣们身着华丽的官服,神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有的眼神中透着不屑。“《周易》有云‘穷则变,变则通’,今勋贵占田逾半,赋税多落奸商之手,此乃‘天地之大不韪’。”我展开从冷宫精心绘制的《大明田亩图》,红笔标注的藩王封地如疮疤般触目惊心,“昔年太祖爷分田,是让百姓有恒产;如今土地兼并,百姓无立锥之地——这难道不是违背祖训?”我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字字句句都直指问题的核心。殿中重臣皆垂首,他们或许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却因利益纠葛而犹豫不决。唯有李善长之子李祺冷笑一声,打破了短暂的沉默:“长公主熟读经史,难道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挑衅与傲慢。
我按在御案上的手骤然收紧,袖中神经接驳笔的残片硌得掌心发疼,这是我从22世纪带来的唯一物件,此刻它仿佛也在为我加油助威。“正是因为‘莫非王土’,才更要让王土养王民。”我直视李祺的眼睛,目光如炬,“《尚书》‘民为邦本’,难道是让邦本饿毙于道?”我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殿角铜漏滴答作响,烛影在《大明律》的封面上摇曳,我知道,这场辩论的胜负不在于口舌之争,而在于明日即将呈给父皇的《均田疏》能否打动他,推动改革的进程。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我大胆地将国子监的经史课改为“四民实务”。我希望学子们不再局限于死记硬背经典,而是能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课堂上,学子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各种实际问题。他们不仅要背诵《论语》,更需计算粮价与徭役的关系,绘制《应天商路货值图》,在实践中探索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当寒门学子王玄龄在课堂上敏锐地指出“商税不均导致物价腾贵”时,我心中充满了欣慰,我知道,历史唯物主义的种子已在太学这片沃土中悄然扎根。“玄龄可读过《管子·轻重篇》?”我指着他绘制的商路图,耐心地引导他,“昔年管仲通轻重之术,如今我们也要让商路畅通,不让富商垄断民生物资——此乃‘通天下之货,便百姓之利’。”我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为大明的变革贡献力量。
改革的触角逐渐延伸,终于触及到了军权这一敏感而关键的领域。在魏国公府的演武场上,烈日炎炎,尘土飞扬。我看着蓝玉的骑兵横冲直撞,马蹄声如雷,仿佛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与力量。然而,此时我的脑海中却突然想起《资本论》中关于“暴力剥夺”的论述,心中涌起一阵忧虑。那些骑兵们身着精良的铠甲,手持锋利的武器,却在为少数人的利益而战,而底层的戍卒们却在忍饥挨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