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文人的脊梁!人可以死,但是魂不能死!国可以灭,但是文字长存!(2/2)
有句话说得好。
少年就是少年,他们见春风不喜,夏雨不愁,秋风不悲,冬雪不畏。
这些少年的意气,也在这一场戏中,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说句实在话,这些少年的演技的确是不太行,但在林古巧妙的“安排”下,他们的“演技稚嫩”反而成了一种为这幕戏添滋味的调味品!
所以,当观众们在看到那位老先生慷慨赴死的时候;
当他们看到那些孩子们从眼中的恐慌,到哭哭啼啼的按照先生的命令坐好的时候;
当看到每有一个学子死去,其他人都浑身一颤的时候.......
观众们,都把自己代入了进去了!
一些观众用只有自己能听到的声音小声呢喃。
“国破山河碎,这些孩子该有多么慌乱啊........”
“老先生真乃读书人,真乃文人的脊梁!他没有投降,也没有祈求什么,只是慷慨的去死了......”
“有些事情,是不能跪下来的,哪怕最终历史证明了秦王是正确的,哪怕最终六国的确被统一了,哪怕赵国的文字,其实也被秦王统一了,但在这个时候,老先生的做法,却称得起‘文人’二字!”
“有些感动啊......这样的文人脊梁,或许在哪个朝代,都不缺少吧?”
观众们的情绪,已经完全被《英雄》这部电影调动了起来。
说句实在话。
这部电影讲的虽然是家国大义。
虽然是天下!
但.......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小剧情,小故事的发展,也都是十分必要的。
家国大义,本身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命题,只有通过各种细节的展示,才能勉强勾勒出一个“义”字的形状!
林古在做的,就是那样一件事。
在拍摄的时候,他其实觉得,这样的一个叙事结构,可能会让观众们看不清晰,可能会让观众们觉得冗杂。
为什么只讲一个家国大义,需要用四种颜色、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叙事片段和单元去展示呢?
难道就没有更为简单的办法了吗?
其实是有的。
平铺直叙,不一定不能把这个故事讲好。
但问题就是。
家国大义,太大了!
天下,太大了!
放在这个时代,或许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展示,甚至可以用更圆润的方式去展示。
但在那个时代,在七国乱战的时代。
这样的一个角度,一个叙事片段,一个结构,已经算是最简单的了!
三层结构:谎言、猜测、真相;
四个颜色:红、绿、白、黑;
五个人物:飞雪、残剑、长空、无名、秦王;
六个国家的灭亡.......
这些,都是很必要很必要的东西!
缺了哪个,都会让这部电影变了味道!
比如,长空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有些边缘化的一个人。
但他也正是代表了那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刺客!
如果没有长空,那这部电影,就会变成一场属于“飞雪、残剑、无名”的英雄秀!
林古想表达的,或者说《英雄》想表达的,显然不是这样的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