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女配的弟弟12(1/2)
京城,临江侯府。
书房内,临江侯谢擎拿着儿子谢璟快马加鞭寄来的书信,越看脸色越是铁青,最后气得将信纸重重拍在黄花梨木的书案上,震得茶杯都跳了跳,他吹胡子瞪眼,怒其不争地低吼道:
“迂腐!愚蠢!我怎么就生了这么个不成器的东西!”
他骂的,自然是信中谢璟关于如何处理林婉清失踪一事的决定——压住消息,不敢求助官府,只想私下解决。
谢擎的愤怒,并非完全源于对林家姐弟的同情,更多是恨铁不成钢,是对家族转型艰难和继承人不成器的深切忧虑。
临江侯府,与威远国公府类似,也是军功起家。
但老一辈的将领们都清楚,打天下靠武将,治天下却要靠文臣。
待到天下太平,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他们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勋贵,反而容易成为帝王的眼中钉。
因此,许多有远见的武将家族,都会未雨绸缪,谋求“由武转文”,转换门庭,以求家族长久安稳。
但这“由武转文”,谈何容易?
首先便是师资问题。
武将勋贵之家,想给子弟请个真正有学问、有能力的西席夫子,难如登天!
那些清流文官,向来瞧不起他们这些“粗鄙”的武将,有点气节和追求的读书人,谁愿意来自降身份,给勋贵子弟当启蒙老师?
不仅辱没清名,这些武将家的孩子往往也野性难驯,难以管教。
难不成为了那点束修吗?
真正有本事的读书人,根本不缺那点银子。
大把的商人捧着金银求他们指点子弟,更别提他们还有同窗、同年、座师、师兄弟构建的庞大关系网,那才是真正值钱的人脉和前途!
跟武将混在一起,能有什么好处?
从谢擎的父亲,老临江侯那一代起,就开始谋划转型。
老侯爷费尽心机,为儿子谢擎求娶了当时礼部侍郎家的嫡女,指望着书香门第的儿媳能带来良好的教养和文脉资源,熏陶子孙。
结果呢?娶回来才发现上当了!
那位礼部侍郎,竟是个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老夫子!
他家的女孩儿,平日里只读些《女诫》、《女则》,勉强识得几个字,不算睁眼瞎罢了,哪里谈得上什么才学?
老临江侯得知真相,气得差点吐血骂娘!这跟他预想的“才女儿媳”差了十万八千里!
可偏偏,这位儿媳妇过门后,温婉和顺,侍奉公婆至孝,晨昏定省,事事躬亲,从无懈怠。
对待丈夫谢擎更是百依百顺,主动为他张罗纳妾,从不争风吃醋,堪称贤惠的典范。
面对这样一个挑不出错处的“好儿媳”,老临江侯满肚子憋闷却无处发泄,总不能指责儿媳妇“太贤惠”、“太孝顺”吧?
那不成老糊涂了?
当时尚且年轻的谢擎,并不十分理解父亲的郁闷,反而觉得这样处处顺着他、敬着他、还主动给他纳美妾的媳妇挺好,省心!
直到他的儿子谢璟出生、长大。
谢擎和他父亲一样,将转型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对谢璟寄予厚望,倾尽资源培养。
然而,在母亲那种过于“温顺”乃至有些刻板的教育影响下,加上请来的夫子也多是些迁腐之辈,谢璟文人的风骨没学到几分,反而将文官集团里那些虚伪、迂腐、讲究排场门户、假清高的毛病学了个十足十!
他开始讲究什么“君子远庖厨”,开始看不起武人的“粗鲁”,开始过分在意虚名和脸面,遇事优柔寡断,权衡过多,缺乏武将之家应有的决断和魄力。
看着儿子渐渐长歪,谢擎也开始体会到他父亲当年的头疼和无力感了。
最重要的是,谢擎绝望地发现,他这个儿子谢璟,不仅性子被养得有些歪,在读书科举这条正途上,也着实没什么天赋和脑子!
根本不是那块料!
而且,这期间也不是没有其他勋贵子弟,靠着家族资源堆砌,侥幸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捞到一官半职的。
可结果呢?
他们根本融不进那个壁垒森严的文官集团!
因为出身勋贵,被视为异类,在官场上被孤立、被排斥,举步维艰。
心性坚韧些的,或许还能在某个微末小官的位置上苦苦煎熬,指望哪天能熬出头。
心性稍差一点的,直接被这种无形的壁垒和冷眼打击得怀疑人生,从此意志消沉,借酒消愁,回归纨绔子弟醉生梦死的老路。
更有甚者,心灰意冷之下,看破红尘,直接辞官出家了的也大有人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