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30章 没人喊开始,但都动了手

第230章 没人喊开始,但都动了手(2/2)

目录

一名女弟子恭敬地回答:“回阁主,三地的记录都语焉不详,只说是一个瘸腿的叔叔在梦里教的。”

“瘸腿叔叔?”柳如烟先是一怔,随即噗嗤一声轻笑出来,笑得花枝乱颤,眼波流转间,却尽是了然与敬畏。

她没有去纠正这个看似荒诞的传说,反而朱唇轻启,下达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命令:“传令下去,将此卷宗列为‘天字号’机密,并以此为基础,编纂一部《千梦同源录》。”

她亲自拿起笔,在那部新书的扉页上,写下了一句如诗如谶的题词:

“当无数人在梦中见到同一双脚,那便是大地在呼唤行走的人。”

京畿,度支司衙门。

一场激烈的争论正在进行。

新任巡按程雪,力排众议,坚持要将一项民间创新奖,授予一名籍籍无名的老匠人。

那老匠人发明了一种“土脉听音筒”——不过是将一截中空的竹筒插入地下,另一端贴在耳边,竟能清晰地听到地下深处水流的潺潺声、虫豸活动的沙沙声,甚至……植物根系在泥土中伸展时,那细微到不可思议的噼啪声!

程雪亲身试过,其效用远超官府昂贵的勘探工具。

“此等利器,原理何在?可有传承?”主审官质疑道。

程雪想起了自己询问那老匠人时的情景。

老人只是憨厚地笑着,满是皱纹的脸上写着朴素:“没啥大道理,就是当年饿怕了,耳朵变得比狗还灵。也没人教,但我娘总说,地里的动静,比衙门里的锣鼓还准哩!”

面对满堂朝官,程雪的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诸位大人,这不是发明,这是我们人类本该拥有的能力,在被遗忘之后,如今,它回来了!”

最终,奖项在她的坚持下得以通过。

但在归程的马车上,程雪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

她将那份写着无数赞誉之词的烫金奖状,缓缓撕碎,从车窗扬出,任其碎片如蝶,飘入路旁的溪流之中。

或许,某一日,这些碎片会被某个识字的农妇拾起,一笑置之。

真正的荣耀,无需冠冕。

北境,边关。

李昭阳拄着拐,看着眼前的一切,老泪纵横。

他听闻边镇自发成立了“平民防务会”,特来查看。

没有官府的号令,没有军械的支持,百姓们竟自己组织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

巡逻队不用刀枪,人手一只铜铃与一个陶罐。

夜间敲铃驱赶野兽,雨季则将陶罐置于低洼处,通过观察积水速度,来预警可能到来的洪峰。

他们甚至将陈默当年传下的“五步护田法”,改编成了一套朗朗上口的“家园守则”,连总角孩童都能背诵。

“你们的首领是谁?”李昭阳嘶哑地问道。

众人相视一笑,一名壮汉扛着锄头道:“没啥首领,谁愿意干,谁就是头!”

一名鬓角斑白的老炊兵认出了他,颤巍巍地端来一碗热汤:“老将军,尝尝?这是咱们新琢磨出来的‘保命三味’炖法。”

李昭阳喝了一口,熟悉的荆芥与薄荷的辛香瞬间涌入鼻腔,一如当年在死人堆里喝到的那碗救命汤。

他望着那道由锅碗瓢盆、桌椅门板组成的简陋防线,浑浊的眼中映着夕阳的余晖,喃喃自语:

“阿默啊,你走之后,却把战争,种进了这和平的骨子里。”

故土,早已废弃的炊事营旧址。

韩九借着月光,抚摸着泥墙上那块早已斑驳的“活方栏”。

风雨侵蚀,上面的字迹已模糊不清。

他取来新的木板与刻刀,本想重刻,却迟迟无法下手。

因为他知道,这几年,村民们根据时节变化与实际病症,早已将那“三草退热汤”改良了无数次。

紫苏替换了荆芥,车前草代替了鼠曲草……原来的药方,已不再适用。

沉吟良久,这个朴实寡言的汉子,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不再照抄旧方,而是在新木板上,工工整整地凿出了一排排空白的格子,只在顶端刻下五个大字:

“活方-栏·贰”。

次日,村里的赤脚郎中路过,便在第一个格子里,填上了最新的“暴雨后腹泻方”;第三日,一位采药的老妪又添上了“冻疮温养法”……不过七日,这块空白的木板,竟成了一部汇聚了全村智慧的民间医典雏形。

韩九抚摸着那崭新的标题,轻声自语:“饭要天天做,方得时时改。”

窗外,月光如水。

远处山坡上,隐约传来孩童摇动铜铃的清脆声响,一如多年前,炊事营夜巡时的梆子声,遥遥呼应。

而在千里之外的江南,某处梨树之下,那块曾刻着“知识之根,深于记忆”的木牌,已被新翻的春泥轻轻覆盖,仿佛一场无声的轮回,刚刚落幕,又悄然开始。

此刻,行至大江入海口的陈默,停下了脚步。

咸腥的巨龙之息扑面而来,天地间一片苍茫。

他不再用耳朵去听,而是闭上双眼,用整个身体去感受。

他感觉到,脚下广袤的滩涂,正随着远方海潮的涨落,进行着一种古老而宏大的呼吸。

那是一种比风鼓更沉稳、比心跳更磅礴的脉动。

他缓缓睁开眼,望向那水天相接之处,无边无际的泥泞滩涂之上。

在潮水退去后的广阔地面上,赫然显露出的,并非荒芜,而是一片片巨大无比、星罗棋布、仿佛与海浪共同起伏的……田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