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赘婿,开局签到绝世兵法 > 第221章 原来你也在这里

第221章 原来你也在这里(1/2)

目录

那是一座孤绝的烽火台,像一根被时间遗忘的枯骨,刺破了天地间苍茫的界线。

风从远古吹来,带着碎石与铁锈的气味,每一缕都像刀子,刮得人脸颊生疼。

陈默拾级而上,布履踩在残破的石阶上,发出空洞的回响。

他走得很慢,每一步都像在丈量一段被尘封的历史。

终于,他登上了烽火台的顶端。

视野豁然开朗,衰败的大周王朝疆域如一幅褪色的画卷,在他脚下无声铺展。

而他所立之处,更是荒芜的极致,台基的裂缝里,除了风声,再无一物。

陈默的目光猛然一凝,落在了脚边。

就在那龟裂的台基石缝之中,竟然倔强地生长着一圈绿意。

它们叶片细碎,茎秆纤弱,却紧紧地抱团,形成一个完美的、生机盎然的圆环。

是鼠曲草。

在这种连飞鸟都不愿落脚的绝地,本不该有如此湿润的植物。

陈默心中一动,缓缓蹲下身。

他伸出手,动作轻柔地拨开那圈环绕如冠的鼠曲草。

草根下的泥土,比周围的干裂尘埃要湿润得多。

他的指尖继续向下探去,触及到一个坚硬而粗糙的边缘。

他小心翼翼地将那东西刨了出来。

那是一只陶罐,样式古朴,却已残破不堪,罐口碎了一半。

陈默将罐中之物倒在掌心,瞳孔骤然收缩。

半把混合着谷物与草籽的种子,早已干瘪,失去了所有生命的光泽。

而在种子堆里,还压着一张被岁月侵蚀得近乎透明的纸片,上面是用木炭写下的两行字,笔迹歪斜,却力透纸背。

“若见此物,请续种。——戊戌年守台卒遗言。”

戊戌年……那是上一个王朝,大夏,覆灭前的最后一年。

距今,已近百年。

一个百年前注定要被遗忘的无名戍卒,在王朝崩塌、烽火将熄的最后时刻,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没有记录自己的功勋,只是将最后一捧活命的种子,连同那卑微却坚韧的鼠曲草,一同埋在了这绝望的烽火台上,并留下了一句跨越百年的嘱托。

他希望,有人能继续这场播种。

陈默手捧着那些早已死去的种子,沉默良久。

百年风霜,沧海桑田,这简单的八个字,却比任何史书上的帝王将相传记,都要来得厚重,来得滚烫。

他从怀中,珍而重之地摸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最后一包种子。

这是他一路行来,收集的各种耐寒耐旱的草种,是他为自己准备的“最终口粮”。

他没有丝毫犹豫,将这包充满了生命力的种子,尽数倒入那残破的陶罐之中,与百年前的故人遗物混合在一起。

他将陶罐重新埋入鼠曲草的根系之下,覆上湿润的泥土,最后,捡起一块尖锐的石头,在旁边一块稍大的台基石上,用力刻下了一个指向陶罐位置的箭头,以及一个破壳而出的种子的图样。

做完这一切,他站起身,望着脚下广袤而沉寂的大地,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

那口气在酷寒中化作一团白雾,旋即被烈风吹散。

“你们……”他轻声呢喃,声音仿佛不是对自己,而是对那戍卒,对那陶匠,对那村老,对这片土地上所有挣扎求生、传递智慧的无名者们说的。

“你们才是真正的签到者。我……只是第一个醒来的人。”

千里之外,江南书院。

苏清漪一袭白衣,正主持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新生入学礼。

没有四书五经,没有圣人文章,案台上摆放的,是一盘盘黝黑的泥土。

她亲自将一张白纸、一捧泥土、一粒种子,分发到每一个稚气未脱的学子手中。

“书院的第一课,不读死书,只做一事。”她的声音清冷,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用你们的办法,种出你们的答案。”

一个胆大的孩童举手问道:“先生,要是……要是我们种不出来呢?要是这土,这籽,就是种不出东西呢?”

满场寂静。所有人都看向苏清漪,等待她的回答。

她清冷的眼眸中泛起一丝温柔的涟漪,答道:“种不出来,那就证明这片土还需要更多人来疼爱,需要更多双眼睛去观察,需要更多双手去呵护。而你们要做的,就是去找到疼爱它的方法。”

礼毕,她回到静室,窗外春光正好。

她习惯性地展开一卷泛黄的讲稿残页,那是她整理陈默零星言论后,写下的《无名之始》讲稿。

正欲提笔续写,她忽然感觉袖口微微一动,一粒干瘪至极的、带着锯齿状边缘的细小种子,从她的衣袖褶皱里滑落,掉在了稿纸上。

是荆芥的种子。

她怔住了,不知是何时何地,沾染上的这点微末生机。

她凝视着那粒种子良久,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那些在盐碱地上、在军屯中、在山野间悄然蔓延的绿色。

最终,她没有将它拂去,而是小心翼翼地将其夹入稿纸之中,安放在一行字旁。

窗外的晨光恰好斜斜地照进来,在那一行字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播种者,不必见春。”

深夜,山村学堂。

柳如烟轻手轻脚地巡视着灯火未熄的教室。

一个瘦小的学生伏在案上,已然沉沉睡去,怀里还死死抱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

她本想叫醒他,目光却被那笔记本的扉页吸引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