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章 砥柱倾颓,薪火相传(1/2)
公元前150年 汉景帝中元六年 农历冬 十月
深秋的北地,寒风萧瑟,万物凋零。狄道城外的山峦褪去了最后的色彩,只剩下枯枝在冷风中摇曳。湟水水量大减,流速迟缓,水色沉碧如墨。一场早来的寒流席卷了高原,天空中铅云低垂,预示着今冬的严寒将非同寻常。靖王府内,虽然依旧庭院深深,楼阁巍峨,但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与悲戚气氛,却笼罩着每一个角落,渗透进每一寸砖石。下人们步履匆匆,面色凝重,不敢高声言语。因为,一个时代即将落幕,北地郡的擎天巨柱,靖王李凌,已病入膏肓。
寝殿之内,炉火虽旺,却驱不散那弥漫的药石苦涩气息和生命流逝的衰败之感。年届六十七岁的李凌,静静地卧于榻上,面容枯槁,双目深陷,唯有那偶尔开阖的眼眸中,依旧闪烁着洞察世事的深邃光芒。这位戎马一生、开创了北地基业、历经汉初风云变幻的老人,已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世子李玄业,如今已是四十余岁、沉稳干练、威德素着的中年人,他摒退了所有侍从,独自跪坐在父亲榻前,紧握着父亲枯瘦的手,眼中含悲,却强忍着不让泪水滑落。长史周勃(已年近古稀,白发苍苍)、郡丞公孙阙(亦两鬓斑白)等几位追随李凌数十年的老臣,静候在外间,人人面带悲戚,气氛沉重。
“业儿……”李凌的声音微弱而沙哑,却异常清晰,“时候……到了。”
“父王!”李玄业喉头哽咽,将父亲的手贴在自己额前,“您定会康复的……”
李凌微微摇头,脸上露出一丝看透生死的淡然笑容:“痴儿……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为父……活了六十七载,见惯了风云起伏,亲手打下了这片基业,看到了你成长成才,更看到了北地如今的安稳……心中……已无遗憾。”
他喘息了片刻,目光变得无比锐利,凝聚起最后的精神:“业儿,听为父……最后交代你几句……关乎我李氏一族,关乎这北地万千军民……未来的话。”
“儿臣谨听父王教诲!”李玄业肃然叩首。
“第一,谨守臣节,善事汉室。”李凌一字一顿,目光如炬,“我李氏起于微末,受汉室厚恩,方有今日。无论日后朝廷是谁当政,是刘启(景帝),还是他的子孙,只要其不行暴政,不危及我北地根本,你便需恪守人臣之本分,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然,切记,忠诚非愚忠。我北地之军,乃保家卫国之干城,非某一家一姓之私器。分寸的把握,在于你心。朝廷强,则我为藩屏;朝廷弱,则我当自固。存续,乃第一要务。”
“儿臣……铭记于心!必当效忠汉室,善保北地!”李玄业重重叩首。
“第二,巩固根本,文武兼修。”李凌继续道,“北地乃我李氏根基所在。内政,需时刻以民生为念,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仓廪实而知礼节。军备,万不可废弛,匈奴狼子野心,世世代代皆需防范。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不可偏废。你这些年历练,已深谙此道,为父放心。然,需戒骄戒躁,持之以恒。”
“儿臣明白!定当勤修内政,整饬武备,使我北地固若金汤!”
“第三,睦邻怀远,稳守西陲。”李凌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屋顶,望向遥远的西方,“西域……乃断匈奴右臂之关键,亦是我汉家扬威异域之通道。然,经营西域,不可急于求成,不可耗尽民力。当以通商、羁縻为主,军事为辅。结好诸国,分化匈奴,稳扎稳打。玉门关,乃钥匙,需牢牢握在手中。与羌胡、月氏等,亦需刚柔并济,使其不为匈奴所用。”
“儿臣谨记父王西略之志,必当审慎持重,经营西域,以固汉家西疆!”
李凌满意地微微颔首,气息愈发微弱,但他仍强撑着,示意李玄业再靠近些,用几乎微不可闻的声音,说出了最为核心的隐秘:
“业儿……还有最后,也是最紧要的一件事……关乎我李氏……真正的……秘密与未来……”
李玄业心神一凛,屏住呼吸。
“为父……离去之后,”李凌的目光中闪过一丝难以言喻的神采,仿佛看到了常人无法触及的层面,“并非……彻底的消亡。你……可还记得,为父时常……摩挲的这枚玉佩?”他的目光,投向了自己胸前那枚黯淡无光、布满细微裂纹的“祖龙魂佩”。
李玄业点头,他自幼便见父亲佩戴此佩,视若性命,却从不言明其真正来历与作用。
“此佩……名为‘祖龙魂佩’,”李凌的声音带着一种神秘的韵律,“乃是我李氏家主……代代相传之信物。持此佩者,方为……真正的家主。它……关联着一个……超越凡俗的所在——紫霄神庭。”
“紫霄……神庭?”李玄业喃喃道,心中巨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