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缘由,民养金(2/2)
他不再频繁召集属官训话,也不再急于翻阅陈年旧账寻找破绽,而是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公文,接见乡老,巡视仓廪。
其言行举止,依旧遵循着官场规矩,看不出丝毫异常。
然而,赵武却能感知到,一股无形无质却带着肃杀与厘清界限意味的力场,正以柳文轩为中心,随着他的步履所至、言语所及,悄然弥漫在郡守府乃至整个安陵郡的上空。
这正是伪【从革格】所携的玄妙【辨荣耻】。玄妙并非其主动催动,倒是融于其言行与心思当中。
此力并非强行扭曲意志,更似一种潜移默化的“场域”,一种基于秩序本能的“标尺”。
寻常百姓、底层胥吏,心念相对单纯,最易被其影响。
赵武看到,一名此前惯于在征收杂税时暗中加码、言语刁难的小吏,在近距离向柳文轩回话后,回到家中竟辗转反侧,想起自己克扣孤寡钱粮的行径,面皮发烫,次日竟鬼使神差地将多收的铜钱退了回去。
一名常年偷奸耍滑、敷衍差事的驿卒,在柳文轩路过驿站时,被其目光扫过,竟觉浑身不自在,此后运送公文竟格外迅捷仔细。
市井之间,以往对官府盘剥敢怒不敢言的百姓,如今竟渐渐有人敢于在街谈巷议中,鄙夷那些欺压良善的胥吏,称赞某位刚正不阿的里正。
风气在细微处发生着改变。
一种“清廉勤勉为荣,贪渎怠惰为耻”的微弱共识,正在底层慢慢凝聚。这变化极其缓慢,如春雨润物,却真实不虚。
柳文轩自身似乎并未明确察觉此玄妙的存在,只觉自己近来思路格外清晰,对是非界限的把握更为敏锐,推行政令时,遇到的阳奉阴违似乎少了一些,民心也隐约有所向背。
他将此归功于自己整肃吏治初现成效,以及日夜操劳后的“心有所感”,行事愈发沉稳自信。
赵武冷眼旁观,心中无波。【辨荣耻】对凡俗效果显著,然其极限亦很明显。
它无法直接赋予人勇气去对抗强权,也无法让贪婪之徒立刻洗心革面,更无法改变资源匮乏的现状。
它只是在现有的秩序框架内,微妙地调整着“荣辱观”的天平,使其稍稍向“公义”一侧倾斜。
于大局而言,仅是杯水车薪。
真正的考验,在于那些身负官气、心志坚定的属官。
郡丞、主簿、乃至各房司吏,这些人体内流转的明黄官气,本身便带着王朝法度的威严与庇护,对【辨荣耻】这类偏向精神引导的玄妙,有着天然的抵抗力。
柳文轩近日尝试推动的几项小范围改革,如核定田亩等级、清查隐户等,触及了这些人的利益,依旧遭到了或明或暗的阻挠。
借口仍是冠冕堂皇:“古制如此”、“恐生民变”、“需从长计议”。
赵武能感知到,当柳文轩与这些属官交锋时,【辨荣耻】的力场如同水波撞上礁石,虽能激起涟漪,却难以撼动其根基。
甚至,那几位官气较为深厚的属官周身,隐隐有玄妙光华流转,将其心神守得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