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软件雄心(1/2)
华创电子的招牌在深圳夏日的炙烤下,似乎也蒸腾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灼。办公室里的风扇徒劳地搅动着闷热的空气,王钦站在窗前,望着楼下街道上日渐增多的车流,手中一份最新的财务报表还带着打印机的余温。硬件生意的确如预期般稳步发展,甚至略超预期,组装机的订单一张接一张,车间里的工人常常需要加班加点。这本该是值得庆祝的局面,但王钦胸腔里那颗心,却像被无形的手攥着,沉甸甸地往下坠。
他转身回到宽大的办公桌前,桌上那台Ib兼容机正发出低沉的运行声。屏幕上闪烁的,依旧是那片令人感到疏离的、由英文字符组成的幽暗海洋。暂时的喘息之机,并未驱散他脑海中愈发强烈的危机感。他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船长,在风平浪静之时,却已嗅到了远方风暴携带来的咸腥气息。他清晰地看到,甚至可以说是触摸到,计算机产业真正的核心价值,正在发生一场静默却深刻的迁移——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制造,向着无形的、却更具掌控力的软件和应用服务转移。
Ib兼容机的开放架构,如同一把双刃剑。它让华创这样的公司得以迅速切入市场,用性价比打开局面,但这也注定了一条通往同质化和惨烈价格战的不归路。每一条新的组装线投产,每一个新的品牌出现,都像是在本就拥挤的河道里又投入一块巨石,最终,水流只会越来越急,利润则像阳光下的冰片,越来越薄。王钦深知,仅仅依靠“搬箱子”——将各个硬件部件采购来,组装起来,再卖出去——华创永远只能停留在产业链的底端,做着最辛苦的活,赚取最微薄的利润,命运始终掌握在核心部件供应商和国际巨头的手中。
“必须向上游走,向价值链的高处攀登。”这个念头在他心中反复叩击,日益坚定。而那个至高点的象征,无疑是软件,尤其是如同计算机“灵魂”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真正的锁住用户,建立生态,产生持续而丰厚的利润。
他的目光,首先投向了那座看似遥不可及的巅峰——操作系统。当时的中国,个人电脑几乎清一色地被微软的doS系统所统治。那全英文的界面,像一堵高墙,将无数潜在的、对科技充满好奇却又语言不通的用户拒之门外。而且,正版doS系统的价格对于当时的国内消费水平而言,堪称昂贵。这双重壁垒,极大地限制了计算机在神州大地的普及和应用。
“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巨大的缺口!”王钦在一次高管会议上,用手指重重地点着桌面,“开发我们自己的汉化doS操作系统!让电脑能认识汉字,输出汉字!”
话音落下,会议室里出现了一阵短暂的寂静。在座的几位副总,大多是从硬件销售、生产管理岗位上提拔起来的,对于“软件”这个概念,还停留在非常模糊的阶段。一位资历较老的经理斟酌着开口:“王总,想法是好的。但操作系统……我听说那是软件里最复杂、最核心的东西,相当于盖大楼的地基。我们一没经验,二没人才,这投入恐怕是个无底洞啊。眼下硬件生意正好,是不是应该集中精力扩大规模?”
质疑声合乎情理,王钦早已预料。他深知其中的难度,操作系统的开发被誉为软件领域的皇冠,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庞大的资金投入,涉及底层内核、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一系列复杂问题。以华创当时的技术底蕴和资金实力,想要从头开发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无异于痴人说梦。
但他王钦,从来不是一个只会硬碰硬的莽夫。他再次展现出那种善于在夹缝中寻找路径、整合资源的强大能力。他的策略清晰而务实:借鉴、汉化、优化。不追求虚无缥缈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那个技术起步阶段,这并不现实——而是瞄准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在成熟的doS系统基础上,进行深度汉化改造,开发出一个稳定、高效的汉字处理环境,实现汉字的输入、显示和打印,并针对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优化一些实用功能。
策略既定,行动迅疾。他立刻动用了在浙江大学积累的人脉,通过母校的关系,联系上了计算机系几位对操作系统和汉字信息处理有深入研究的老师和高年级研究生。他以“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名义,提供经费和支持,请他们利用学术资源,先行对doS系统内核进行剖析,尝试汉化的技术可行性。几乎同时,他在深圳本地高薪招募了几名有跨国公司或研究机构背景、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在公司内部组建了一个小而精的软件项目部,与浙大的研究团队遥相呼应。
项目启动之初,确实充满了创业期特有的艰辛与混乱。技术壁垒高耸,熟悉底层系统编程的人才凤毛麟角。浙大那边的研究进展缓慢,学术探索与商业化产品开发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深圳本部的软件项目部,也常常为了一个技术难题争论不休,代码写了又改,改了又删,宝贵的开发时间在反复试错中流逝。资金像水一样泼出去,换来的却是一摞摞晦涩难懂的技术文档和一堆充满bug(程序错误)的演示程序,迟迟看不到能拿得出手的成果。
公司内部的质疑声再次甚嚣尘上。“软件部就是个烧钱的部门!”“王总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做硬件靠谱。”“听说竞争对手又在降价了,我们应该把钱投到营销和成本控制上!”就连一向坚定支持他、负责公司内部管理和财务的林晓霞,也在一天晚上,趁着给他送夜宵的机会,委婉地提醒:“王钦,软件这边的投入已经不小了,压力很大吧?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节奏?”
王钦放下手中写满注释的技术方案,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他看着林晓霞关切的神情,语气却异常坚决:“晓霞,这不是普通的项目投入,这是战略投资!是关乎华创未来生死存亡的布局!哪怕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甚至赔钱,我们也必须坚持做下去!否则,我们永远只是个高级组装厂,脖子上的绞索永远攥在别人手里!这一步,再难也得迈出去!”
他顶住了内外的巨大压力,不仅没有削减投入,反而更加频繁地参与到软件项目的讨论中。他虽然不懂具体的编程语法和算法实现,但对产品的最终形态、用户体验有着近乎直觉的敏锐。他会拿着初步的汉化界面,反复测试,提出诸如“这个提示信息不够直观”、“汉字显示在这里会不会重叠?”、“普通用户怎么能最方便地打出汉字?”之类的问题,迫使技术团队从用户角度思考,而不仅仅是技术实现。
就在汉化doS项目如同在泥泞中跋涉,举步维艰之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像一道闪电,为王钦照亮了另一条可能更具潜力的路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