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39章 双城记

第39章 双城记(2/2)

目录

利用东北的资源和渠道,王钦开始为深圳华创电子采购一些内地性价比更高的原材料和普通元器件,通过铁路发往深圳,进一步降低成本。

每一次风尘仆仆的归来,他都能带来新的信息、订单和资源,推动着三地业务缓慢却坚定地向前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林晓霞和柳明月这两个女性,与他保持着不同方式的联系。

林晓霞的信总是很准时,内容主要是汇报东北公司的账目和家里情况,语言朴实,偶尔会流露一丝淡淡的牵挂。王钦的回信也是言简意赅,多是工作和叮嘱,偶尔会寄一些南方的特产回去。两人之间,是一种沉淀下来的、带着距离的温情。

柳明月则不同。她在杭州,帮王钦处理了很多事务,两人经常需要见面讨论工作。她思维敏捷,眼光独到,总能给王钦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他们的交流更多的是智力层面的碰撞和欣赏。柳明月似乎已经放下了之前的情感期待,但偶尔的眼神交汇,还是能让人感觉到一丝若有若无的情愫。

王钦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种平衡。他知道,现阶段,事业才是最重要的。

高强度、快节奏的双城甚至三城生活,极大地消耗着王钦的精力,但也飞速地提升着他的能力。他需要同时应对学习、技术、生产、管理、销售、政府关系、资本运作等各种挑战,逼迫他快速成长为一个全能型选手。

1981年的春节,王钦是在火车上度过的。他刚刚处理完深圳的一批紧急订单,正在赶回东北过年的路上。

车厢里拥挤不堪,空气浑浊。王钦靠窗坐着,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夜色,虽然疲惫,但内心却无比充实。

南北呼应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东北是根据地和大后方,提供资源和部分资金;杭州是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中心,同时维持现金流;深圳是前沿阵地和未来希望,探索新技术和新模式。

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已经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他知道,当改革的春风更加猛烈地吹拂这片土地时,他将拥有比别人更有利的起跑位置。

短暂的休整之后,将是更广阔的天地。

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未来——那个由电子技术引领的、即将爆发的信息时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