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激荡1977:我的奔腾年代 > 第38章 抉择与奠基

第38章 抉择与奠基(1/2)

目录

三万美元的外资,对于当时的王钦来说,无疑是一笔巨额财富,其诱惑力之大,常人难以抵挡。然而,王钦并没有被这巨大的利益冲昏头脑,他的理智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最终占据了上风。

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权衡,王钦对这笔外资的利弊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深知,在 80 年代初的中国,尤其是在经济特区刚刚起步的阶段,一家拥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尤其是来自新加坡这样相对敏感地区的外资,虽然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获得一些便利,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首先,政策风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尚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对于外资企业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健全和稳定。这意味着,王钦的企业可能会受到政策变化的影响,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

其次,市场接受度也是一个关键问题。尽管外资企业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中国这个庞大而独特的市场中,消费者对于外资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还需要时间来培养。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市场接受度的问题,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制约。

更为重要的是,失去控股权意味着失去对企业的主导权。王钦一直秉持着独立自主发展的理念,他希望能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节奏来经营企业,而不是被外资所左右。如果接受这笔投资,他将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决策权,这与他的初衷背道而驰。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王钦毅然决定放弃这笔三万美元的外资。尽管这意味着他可能会错过一些短期的利益,但他坚信,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坚持:他想证明,中国人靠自己也能搞出高科技产业。

他婉拒了新加坡商人的投资提议,但表示非常愿意在未来进行技术合作和业务往来。新加坡商人表示遗憾,但也欣赏王钦的志气,留下话以后常联系。

送走外商,王钦更加坚定了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决心。虽然起步会慢一些,但根基会更牢固。

他回复柳明月和赵大军,决定不接受外资,依靠现有资金启动。东北的两万资金尽快汇来,杭州方面,请柳明月尽力争取校办工厂的投资,哪怕只有五千一万也好。

同时,他调整了计划,决定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起步:暂时不购买昂贵的二手光绘机,而是将胶片绘制环节外包给香港的专业公司(虽然成本高些,但节省了初期投入),集中资金购买最关键的蚀刻、钻孔和质检设备,先做样品,打开市场。

他还做出了一个关键决定:说服赵大军,让郭强带着那两万元资金,立刻南下深圳!他需要绝对信得过的自己人来负责基建和生产管理。赵大军虽然不舍,但还是同意了。

等待资金和人员到位的时间里,王钦几乎泡在了政府办事窗口。他改变了策略,不再强调“个体”或“私营”,而是打着“浙大校办工厂深圳技术合作部”的旗号(得到了柳明月的授权),以“产学研结合、支持特区建设”的名义进行申请。

这面大旗果然好用了许多,加上王钦不懈的奔波和逐渐摸清的门道,手续终于有了进展。虽然正式的营业执照还要等,但已经得到了口头允许,可以“先干起来”。

郭强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深圳,带来了东北的两万元现金。这个退伍兵看到特区的景象,也是震惊不已,但更多的是兴奋。

“钦哥,你说咋干就咋干!”郭强话语朴实,但眼神坚定。

王钦立刻带着郭强投入工作。清理租下的仓库、联系装修队、跑水电增容、按照香港提供的供应商名单采购第一批基板材料和化学药水……每一天都忙得昏天暗地。

柳明月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她说服了校办工厂领导,投资五千元,占一小部分股份,主要是技术支持和挂靠名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