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末代中医 > 第467章 无良教师XXX害我女儿精神失常,天理何在!

第467章 无良教师XXX害我女儿精神失常,天理何在!(1/2)

目录

《针药结合对社区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结膜炎的有效性分析报告》,在完成全部审核流程后,由中医科学院正式对外发布。

经由几家权威健康媒体和科普大V的解读传播,报告的核心结论:

“中医疗法在社区层面显示出对流行性腮腺炎和结膜炎显著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效果,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迅速点燃了公众的热情。

尤其是时值春夏之交,本就是这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报告提供的简便验廉的防控方案,恰如一场及时雨。

燕京的流行性腮腺炎和结膜炎高峰期虽然过去了,可是全国有好多地区还没抵达高峰期。

因此非常有学习和实践的价值。

各地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院乃至不少幼儿园、中小学,开始参考报告中的方案,因地制宜地推广类似的预防性饮品或简易方剂。

虽然具体做法因地域和条件而异,但“林远志课题组验证有效的方子”成了最具说服力的标签。

网络空间里,赞誉之声如潮水般涌来:

“太实用了!按照上边的方剂配比煮凉茶天天喝,幼儿园班里好几个孩子得红眼病,我家娃愣是没事!感谢林医生!”

“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科研!不玩虚的,解决实际问题!林神医牛!”

“以前总觉得中医高大上但离生活远,这次真的感受到了!希望多出这样的研究成果!”

“一个人看病能救多少?一个有效的防控方案能惠及千万家!林医生真是功德无量!”

“从‘打嗝神医’到‘网红医生’,再到拿出硬核科研成果,林远志是真·实力派,路转粉了!”

……

中医科学院的年度表彰大会上,林远志和他领导的第九课题组成为了最耀眼的明星。

陈副院长亲自将“科研创新先进个人”的证书颁到林远志手中,并在讲话中高度赞扬其——

“将传统中医理论与现代公共卫生需求紧密结合,探索出了一条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的新路径,展现了年轻一代中医科研工作者的担当与才华。”

林远志趁热打铁,再次向陈副院长提交了更换办公场地的申请,理由充分:

课题组人员增加,科研资料和设备增多,社区合作项目需接待来访,当前二十平米的办公室实在捉襟见肘。

陈副院长爽快地大笔一挥,批准将第九组调整至同一楼层一间近五十平米、带落地窗的明亮办公室。

——————

科学院走廊里、食堂中,开始流传起一些窃窃私语和异样的目光。

“啧啧,才来几天啊,就从角落搬到大房间了,这速度,坐火箭似的。”

“人家那是‘网红’科学家,跟咱们这种埋头搞数据的不一样。流量就是硬道理嘛。”

“听说他那报告,数据漂亮得不像话,社区干预哪有那么容易出效果?不会是……呵呵。”

“背景硬呗,没看陈院那么照顾?什么好资源都紧着他先挑。咱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发多少篇SCI才混上个独立办公室?”

“就是,他那套东西,说白了不就是靠以前那点名气炒作嘛?真要论科研深度和创新性,比咱们院里好几个老课题组的积淀差远了,无非是占了名气的便宜,关注度高。”

……

这些议论,或多或少会飘进何玉金、吴斌他们的耳朵里。

吴斌气得直嘟囔:“这些人就是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本事他们也搞个这么有影响力的研究出来啊!”

邓敏则更冷静些,推推眼镜说:“同意。”

何玉金则有些担忧地看向林远志,她发现师傅对此似乎并不太在意,依旧每日埋首于资料中。

真不愧是经历过无数次网络热门事件的主角。

能做到根本无法不在乎外人的看法。

下班后,林远志和何玉金像往常一样,搭智能乘公交车返回云顶公寓。

现在乘坐公交车的人很少了,所以基本都座位。

“师傅,这下咱们组总算有个像样的根据地了!”何玉金问,“接下来是不是该找新课题了?”

林远志嗯了一声:

“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收尾工作,邓敏和吴斌能搞定。我们是该往前看了。柴老的手稿里,还有一些关于小儿疳积和老年虚损的论述很深奥,可以深挖一下。

另外,季节变换,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也是个方向……先休息两天,我也理理思路。”

“师傅您这两天打算干嘛?不会又泡在办公室吧?”

“不全是。”林远志摇摇头,“约了给之前几个老病人复诊。另外……有空的话,可以接诊几个新病例,保持一下手感,临床才是源头活水。”

公交车到站,两人下车,走向对面的公寓大楼。

不远处清北附中门口围着一小群人,隐约还有一条红色的横幅在晚风中晃动。

“那边怎么了?”何玉金好奇地踮脚望去。

“想知道,就过去看看。”林远志提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