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什么牛鬼蛇神都想蹭上来(2/2)
林远志看着道歉视频,松了口气。
何玉金感叹道:“师傅,您现在是真火了,什么牛鬼蛇神都想蹭上来。以后这种事,恐怕少不了。”
林远志摆摆手:“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这种人身上,不值得。我们阻止不了别人做什么,只能管好自己。流行性腮腺炎的项目方案修改好了吗?抓紧时间,我们要尽快启动。”
他刻意将注意力拉回到正事上。
……
同一天,另一个与他相关的视频,以一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引发了关注。
这次发布视频的,是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王小琴的母亲。
视频中,王妈妈眼含热泪,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详细讲述了女儿服用林远志开的药方一个多月来的巨大变化:
原本僵硬无力的双手变得灵活了许多,能自己拿勺子吃饭了;干瘦的大腿肌肉明显丰盈起来;走路姿态改善,不再像以前那样摇摇晃晃像小鸭子,能独立走更远的距离了。
视频后半段,还展示了王小琴努力走路、尝试拿东西的珍贵画面,虽然动作仍显笨拙,但那份努力和进步,真实得令人动容。
王妈妈在视频中再三感谢林远志,也感谢之前网络上好心人的捐赠,让她们母女在绝境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这个充满正能量和奇迹色彩的视频,迅速获得了大量点赞、转发和祝福。
随之而来的,是王妈妈私信和评论区爆炸式的“求药方”浪潮。
无数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的患者或家属,如同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疯狂地留言或私信,恳求王妈妈公开林远志开的药方。
但王妈妈的回复却让很多人失望甚至不满:
“非常感谢大家的关心。林医生特意嘱咐过,这个方子是针对小琴的个人体质和病情阶段开的,是‘一人一方’,不一定适合其他患者,盲目使用甚至可能有风险。所以他不同意我公开药方,建议有需要的朋友一定要找专业中医师面诊辨证。”
这番合情合理的解释,却引来了一些不理解甚至愤怒的声音:
“怎么这么自私?自己孩子好了就不管别人死活了?我可是给你们捐过款的!”
“不就是个药方吗?分享一下怎么了?说不定对我家孩子也有用呢!”
“林远志是不是怕大家都治好了,他就没这么神了?”
“中医就是故弄玄虚,搞什么‘秘方’!”
……
正是因为存在争议,视频的热度持续攀升,连带着让林远志再次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何玉金将情况汇报给林远志时,邓敏和吴斌也在场。
吴斌气得直拍桌子:“这些人讲不讲道理?辨证论治是中医的根基都不懂吗?怎么能这么说话!”
邓敏则冷静地分析:“这正说明了普及中医基本理念的重要性。很多人还是用西医‘病名对应固定药方’的思维来看待中医。”
林远志的反应却异常平静,他放下手中的笔,看向三位年轻的组员:
“王小琴的恢复,在意料之中。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在中医看来,属于‘痿证’范畴,重在调理脾胃、滋补肝肾、强筋健骨。只要辨证准确,用药精当,改善症状、延缓进展是完全可能的。
但‘有是证,用是药’。王小琴的方子,是建立在她具体脉象、舌象、症状基础上的。
另一个同样诊断的病人,可能因为体质兼夹痰湿、或有内热、或阳气更虚,用药就要随之调整。
用错了,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这就是中医的优势——个体化治疗,也是中医的劣势——难以像标准化西药那样大规模推广。”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位年轻人,语气深沉了几分:
“你们学过中医史就知道,中医自古就不是‘平民医学’。
古代穷人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温饱都不保,何谈延医用药?很多验方、单方,都是穷人摸索、发明和流传下来的。也是出于无奈。
收入好一点的普通人,也只有病得特别厉害,严重影响生活的情况,才会去看医生。因为古代医生诊金和中药并不便宜,还不能用医保报销。
你们看,鲁迅小时候家底还不错,为其父治病两年亦近乎倾家荡产。
唯有真正的富豪权贵,才能延请名医,甚至数医会诊。
真正的中医,从来都是为个体量身定制方案。
那些医德高尚的名医,减免诊金药费,才让贫苦百姓有幸得到诊治,因此也在中医史上留下了美名。
我们以后要做的,不是简单地公布一个‘神方’,那是不负责任。
而是发扬中医‘个体化精准治疗’的优势。
同时,通过像我们正在做的这种临床研究,找到对某类人群、某种证型普遍有效的方药规律,优化剂型,降低成本和门槛,让更多人能受益。
这条路很长,过去有很多人尝试过,今后也要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林远志的一席话,既有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也指明了未来的方向。
吴斌和邓敏脸上的愤懑被深思取代,何玉金也认真地点点头。
“好了,网络上的事情,不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我们的精力,要放在能真正推动事情进展的地方。
吴斌,腮腺炎项目的社区对接方案修改好了吗?
邓敏,文献综述的数据提取完成得怎么样了?
玉金,帮我约一下陈副院长的时间,我需要跟他汇报一下。规模比较大的研究项目,他一个人批不下来,得开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