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高地突击(1/2)
紧急集合哨声破空而来时,晨雾正像浸了水的棉絮,把整个营区裹得发沉。我捏着块带着陈年机油味的麂皮,正给狙击镜抛光——镜片刚擦出半块亮面,淡青的反光里还浮着炊事班烟囱里钻出来的烟柱,那烟被雾撕成一缕缕,慢悠悠往天上飘。
“吱——”
哨声像烧红的钢钎捅进猪油,第一声就劈得晨雾生疼。不是寻常训练哨的脆响,是带着倒刺的长音,锯齿状的声波剐过耳膜,尾音在水泥地上弹了三下,又卷回来撞在窗玻璃上,震得玻璃缝里的积灰簌簌往下掉。我拇指突然打滑,麂皮边缘在镜片上蹭出道白雾,后颈的汗毛猛地竖起来——这不是训练哨,是战斗警报才有的震颤,像老班长说过的,1984年老山阵地的冲锋号,就是这么带着血腥味钻耳朵的。
窗玻璃嗡地颤了颤,隔壁床的枪托“咚”地砸在床板上,紧接着是李凯的粗骂:“操!是紧急集合!”我摸向枪架时,鼻尖蹭过枪管上的散热槽,还能闻到昨夜擦枪时残留的煤油香,可手指已经在战术背心里摸到了弹匣,金属棱角硌着肋骨,像块冰突然贴了上来。
远处的哨声还在扯着,把营区的寂静撕成碎片。炊事班的烟柱突然晃了晃,大概是火头军手忙脚乱地踢翻了柴灶;晾衣绳上的迷彩服被风掀起来,衣角扫过铁丝,发出“哗啦”的响,倒像是谁在急着收衣服。而那道哨声还在往人骨头里钻,尾音卷着的震颤,让墙角的暖水瓶都跟着嗡嗡共鸣,瓶胆里映出的晨雾,仿佛都被这声音搅得乱了章法。
“操家伙!”隔壁床的李凯像被弹簧弹起来,床垫“吱呀”一声凹下去个坑。他抓过机枪背带往肩上甩,帆布带抽在床板上发出脆响,带着股糙劲儿——那是去年演习时被弹片划破的旧背带,边缘磨出的毛絮沾着点南疆红土。弹匣被他攥在手里,往战术背心的弹匣袋里塞时,指节撞得金属卡扣“叮当”乱响,有个弹匣没卡稳,“哐当”掉在地上,滚到我脚边,我弯腰捡起来,指尖触到弹匣上的防滑纹,还留着李凯手心的汗湿。
我转身摸向墙角的狙击枪,枪身凉丝丝的,裹着昨夜保养时的机油味,混着枪托木头上的陈年松香。枪托往肩头一抵,正好卡在老茧最厚的地方,这触感熟得像自己的骨头。刚把枪带挂上脖子,走廊里就炸开邓班的吼声,像块石头砸进空桶:“作战室集合!速度!”尾音撞在走廊尽头的铁皮柜上,弹回来时还带着点砂砾感——他昨天喊了一天口令,嗓子早哑了。
穿作战靴的脚步声顿时在水泥地上炸开。李凯的军靴底子沾着训练场的红土,踩在地上“咚咚”响,像头急着出栏的牤牛;杨文鹏的靴子后跟磨平了一块,跑起来有点趔趄,“沓沓沓”的声儿里总掺着点不稳当。他的老花镜滑到鼻尖,镜片反着晨光,我看见他左手攥着块叠得方方正正的迷彩布,布角磨出了毛边,攥得太紧,指节泛白——那里面裹着他的全家福,照片上穿碎花裙的女儿扎着羊角辫,去年抗洪时被水泡过,边缘总泛着点潮痕。
他腾出右手扯墙上的武装带,金属扣“咔”地咬进扣眼,力道大得差点夹着汗毛。我瞥到他手腕上那道疤,是十年前拆弹时被弹片划的,月牙形,此刻在晨光里泛着白,像条趴在皮肤下的银线。
“让让!”吉克阿依抱着地图夹从女宿舍冲出来,军靴跟在地上敲出细碎的响。她鬓角的银饰随着跑动颠晃,“叮铃叮铃”的,混在脚步声里倒像串急促的信号。耳后别着的铅笔抖了抖,笔尖在地图夹边缘划出道浅痕,灰黑色的,像道没说完的话。后来才知道,那道痕歪歪扭扭,恰好标着2311高地的山脊线,像老天爷提前在纸上画的路。
走廊里的脚步声越来越密,像群受惊的马蹄踏过石板路。有人的战术背心里掉出压缩饼干,“啪”地砸在地上;有人的水壶撞在门框上,发出空洞的“哐当”;而邓班的吼声还在往人耳朵里钻,混着所有人的喘息,把营区的晨雾都搅得发烫。
作战室的门板撞在墙上弹回来,带起的风掀动了地图边角。连长背对着我们,军靴后跟磕在铁皮柜的棱上,“咚”的一声闷响,柜顶上的搪瓷缸震得跳了跳,缸沿的缺口磕出细碎的瓷渣。
他头也没抬,笔尖在地图上戳出个红窟窿:“G-bS那帮杂碎越境了。”红圈像道血痂,死死扒在2311高地的位置,那片等高线拧成乱麻的山地,在地图上活像块往外凸的断骨。边缘标着的三个骷髅头,是用蓝铅笔涂的,颜色发乌,上周三在界碑旁发现时,旁边的老边民喉咙被割开,血把界碑的基石都泡成了黑红色。
“通报!”连长猛地转过身,红笔重重砸在“废弃矿道”四个字上,墨汁溅出来,在“矿”字的石字旁洇成个黑团。他的军帽歪在脑门上,额角的青筋跳得厉害:“缅甸境内七个村寨被屠了,现在这群畜生揣着枪往咱们这边窜。昨天下午在麻栗坪村绑了三个人,有个七岁的丫头——”他顿了顿,喉结滚了滚,“扎着两个羊角辫,被拖走时手里还攥着半块玉米饼。”
指节敲在等高线密集的地方,指甲缝里还嵌着点红墨水。“卫星图显示,矿道里有热源反应,”他往地图上拍了张模糊的黑白照片,是无人机拍的,矿道口的阴影里能看见几个人影,“人质十有八九被藏在里头。”
作战室的吊扇吱呀转着,把他领口的汗味吹过来,混着地图上的油墨味,呛得人嗓子发紧。李凯的机枪背带蹭在门框上,发出沙沙的响,却没人敢出声——连长说“屠村”时,后槽牙咬得咯咯响,我们都知道,这不是演习。
作战室的日光灯管嗡嗡响着,把地图上的等高线照得发白。邓班的军靴后跟碾过地面的碎瓷片——刚才连长砸搪瓷缸时崩的——发出细弱的刮擦声,等他站定在地图前,影子恰好罩住2311高地最陡峭的那段山脊。
他的右手抬起来时,战术背心的肩带跟着扯动,手雷袋里的卵形手雷硌出明显的轮廓,袋口的帆布磨得发亮,能看见经纬线里嵌着的沙粒——是去年在南海岛礁驻训时沾的,洗了三次都没掉。指尖落在\"废弃矿道\"的位置前,先在地图边缘顿了顿,那里还留着他昨天标绘演习路线时的铅笔印,淡得快要看不见。
指甲缝里嵌着点红土,是上周实弹考核时趴在靶场泥地里蹭的。他的手指在2311高地的褶皱里游走,指腹的老茧刮过地图纸,发出沙沙的响,像在抚摸一片真实的山地。那些等高线在他掌下仿佛活了过来,陡崖处的密集线条硌得指腹发疼,倒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在老山阵地,手指抠着岩石缝往上爬的触感。
\"请求任务。\"三个字从喉咙里滚出来,带着清晨喊操的沙哑,尾音却咬得极稳。他站得笔直,战术背心的下摆扫过军靴鞋带,那里别着把折叠工兵铲,铲柄的防滑纹被磨平了半截。最显眼的是手雷袋边缘的毛边,上周考核时被铁丝网勾住,撕开半寸长的口子,露出里面的帆布夹层,在灯光下泛着旧棉絮的白——当时他正拖着受伤的新兵往掩体爬,根本没顾上这些。
灯光从他头顶照下来,在地图上投下道斜影,把他鬓角的白发照得很清。手指还停在矿道入口的位置,指节因为用力微微泛白,那里有道浅疤,是1999年演习时被弹片划伤的,当时流的血把地图都洇透了。此刻那道疤正随着呼吸轻轻动,像在呼应地图上那些藏着危险的褶皱。
没人说话,只有李凯的机枪零件偶尔碰出轻响。邓班的目光从地图上抬起来时,恰好和连长对上,战术背心上的手雷袋又轻轻晃了晃,像头蓄势待发的兽,等着一声令下就扑向那片山地。
作战室的空气像块浸了水的海绵,沉甸甸压在人胸口。连长扯过墙角的磁吸板时,铁皮边缘刮过水泥墙,划出道刺耳的白痕,板面上还留着上次演习的弹孔,是被杨文鹏的拆弹剪戳的。
“牧羊人突击组。”他的指尖扫过排列整齐的姓名牌,那些磨得发亮的金属片上,还沾着不同的印记——杨文鹏的牌角有处弧形凹痕,是常年别在拆弹剪旁磕的;阿江的背面刻着个“爆”字,笔画里嵌着点炸药残留的焦黑;吉克阿依的牌边缠着圈细银线,和她鬓角的银饰是同个成色。
“啪!”邓班的姓名牌被按在磁吸板中央,金属撞击声在寂静里炸出回音。紧接着是杨文鹏、阿江、香客……连长的指节因用力泛白,每块姓名牌都被按得贴紧板面,像在往铁板上钉钉子。“黄导跟傣鬼组。”最后两块牌落定时,我的姓名牌边缘蹭过傣鬼的,那里有道浅沟,是去年狙击考核时,枪托撞在牌上磕的。
邓班的喉结动了动,战术背心的手雷袋随着呼吸起伏,袋口露出半寸手雷引信的红绳。连长的目光扫过我们,突然伸手点向磁吸板:“任务:渗透2311高地,清剿矿道匪徒,把人质完好带出来。”他的指甲在“矿道”两字对应的位置划了圈,声音里裹着沙粒,“麻栗坪村的丫头才七岁,昨天被拖走时,鞋跑丢了只。”
作战室的吊扇突然卡了下,扇叶撞在铁架上发出“哐当”响。没人敢动,只有李凯的机枪弹匣在背心里滑了滑,发出细弱的金属声。
“注意——”连长猛地前倾身体,军靴跟在地面碾出半圈白痕,水泥地上的碎瓷片被碾得咯吱响,“必须留活口!”他的拳头砸在磁吸板边缘,震得姓名牌都跳了跳,“这群杂碎背后有勾连,得从他们嘴里掏出东西,不然下次屠的可能是咱们的营房!”
最后个字落地时,邓班的手指已经按在自己的姓名牌上,指腹摩挲着牌面“邓”字的竖钩,那里有道深痕,是二十年前在老山阵地,用刺刀刻的。磁吸板上的姓名牌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像排蓄势待发的枪栓,而连长的军靴还在地面微微震颤,把“活口”两个字,震得往每个人骨头里钻。
“具体分工!”邓班的声音比刚才沉了半度,不等连长话音在作战室的铁皮屋顶撞出回音,他的手指已经戳向磁吸板——指尖在香客的姓名牌上顿了顿,那金属牌边角有道斜痕,是去年丛林演习时,香客用微冲枪管撬开的弹片划的。
“突击手带微冲,走左翼山脊。”邓班的指甲叩在地图上左翼的等高线,铅笔标注的“通风口”三个字被他戳得发皱,“矿道通风口在海拔1100米处,窄得只能过一个人,你从那儿摸进去,用消音器清外围岗哨——记住,留三个活的,给后面的人引路。”
香客正往战术手套里倒防滑粉,锡箔袋撕开的“刺啦”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白色粉末簌簌落在掌心,他双手一合,粉末从指缝漏出来,在迷彩裤膝盖处积成细沙似的一小堆。那双手的虎口有层硬茧,是常年握微冲磨的,掌心还留着块浅疤,去年清剿毒贩时被跳弹擦伤的。
听见点名,他没抬头,只是抬了抬下巴,喉结没动,下颌线绷得像拉满的弓弦。右手已经搭在枪套里的微冲上,指尖在扳机护圈上敲了敲——“嗒、嗒”两声轻响,快得像蝴蝶点水。这是他的老规矩,每次接任务必做的动作,当年在南疆丛林,他就是靠这两下确认保险状态,在伏击圈里救过班长的命。
“护圈松了半圈。”邓班瞥了眼他的动作,突然说。香客的指尖顿了顿,果然摸到护圈衔接处的旷量——是昨天保养时没拧紧,这细微的松动,在丛林里可能卡进草籽,在矿道里或许会蹭上铁锈。他没说话,只是用拇指把护圈拧了半圈,金属咬合的“咔”声,像把小锁扣上了。
作战室的吊扇还在晃,扇叶影子扫过香客微冲的枪管,那里缠着半圈旧胶带,是上次任务时磕在岩石上,怕反光缠的。他终于抬眼,目光和邓班撞上,没说话,只是把战术手套的粘扣“啪”地按紧,粘扣带的毛刺勾住袖口,拉出根细白的线头——像极了他每次突击前,悄悄别在枪托后的白布条,那是老班长教的,说能在暗处看清枪的位置。
邓班的手指从香客的姓名牌移开时,金属板上还留着个浅淡的指印。香客已经把微冲挎到胸前,枪身贴着肋骨,冰凉的触感让他后颈的汗毛压下去半寸。通风口的位置在脑子里转了圈,去年无人机拍的照片里,那儿爬满了青藤,此刻仿佛能听见藤叶摩擦枪管的沙沙声,混着消音器喷出的微弱气流声。
作战室的日光灯管忽明了下,把阿江手里的爆破筒照得泛出冷光。那筒身缠着三道旧胶带,是去年排雷时被碎石划开裂缝后补的,胶带边缘卷着毛边,沾着点雷场的红土——阿江总说这红土比任何标记都管用,能提醒他炸药的脾气。
“阿江。”邓班的声音从地图方向传来,带着点不易察觉的沉。他指尖在“矿道入口”四个字上叩了叩,铅笔标注的混凝土封层厚度数字被指腹磨得发灰,“入口封了半米厚的钢筋混凝土,用塑性炸药,按‘棋盘格’布点。”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阿江手腕上那道雷场留下的疤,“别用tNt,震波太大会伤到人质——麻栗坪的老边民有肺气肿,经不起折腾。”
阿江正捏着根引线往爆破筒上缠,那引线是棕褐色的,纤维里嵌着点黑火药的残渣,是他特意从库房挑的“慢燃型”。听见点名,他没抬头,只是把嘴里叼着的备用引线吐出来——引线尾端还沾着点唾沫,在晨光里泛着亮。他从战术背心里摸出截牙线,透明的线在指间转了个圈,然后把备用引线一圈圈缠在左手腕上,缠得极密,贴着手腕的弧度起伏,像道深色的手环。
“这样随时能摸到。”他喉结动了动,声音有点闷,左手拇指蹭过缠好的引线,那里有道浅沟,是当年在雷场拆弹时,引线勒出的永久印记。“就像当年在老山,拆弹剪永远别在右腰——”他忽然停住,指尖捏着引线的力度重了些,纤维被捏出细白的痕,“离心脏近,踏实。”
邓班的目光落在他缠引线的手腕上,那里的皮肤比别处黑,是常年被炸药包的帆布蹭的,还有几处星星点点的白疤,是火药灼伤的痕迹。“混凝土里有钢筋,”邓班突然补充,手指在地图上画了道斜线,“布药时避开主筋,不然炸不开,还会崩出碎块。”
阿江把缠好的引线末端打了个死结,牙线“啪”地绷断,断口弹在手腕上,像道轻鞭。他抓起塑性炸药块,那东西软得像块冻硬的黄油,表面还留着他去年演习时捏出的指印。“明白。”他应了声,声音里混着引线摩擦的沙沙声,左手腕往战术背心内侧贴了贴,像是要把那圈引线藏得更稳些。
作战室的门被风撞了下,带进股晨雾的湿意,吹得阿江手里的爆破筒晃了晃。筒身的锈迹在灯光下明明灭灭,像片缩小的雷场。他忽然想起昨天检查装备时,在炸药箱底发现半张照片,是麻栗坪村的丫头在晒谷场追蝴蝶,辫子上绑着红绸带——此刻那红绸带的颜色,仿佛正透过炸药包的帆布,在他眼里晃。
李凯的班用机枪斜架在作战室门框上,枪管缠着半圈褪色的伪装网,网眼勾着几根去年演习时粘的草籽。枪身的散热孔里积着层薄灰,却在枪口处泛着冷光——那是常年擦拭留下的亮痕,像道凝固的闪电。他蹲在地上,膝盖顶着弹链箱,右手捏着7.62子弹往链节里塞,金属撞在链扣上,发出“叮叮”的脆响,在作战室的寂静里跳荡。
每颗子弹从弹药箱里摸出来时,他都会把弹头往鼻尖蹭蹭。微凉的金属贴着皮肤,带起阵细麻的痒,这是他奶奶教的法子——老家打靶的猎户都信这个,说鼻尖的汗能“认”枪,让子弹更听话。他虎口的老茧厚得像层硬壳,是三年机枪手磨出来的,纹路里嵌着点黑火药的残渣,那是上次实弹考核时,弹壳蹦进掌心烫的。
“李凯。”邓班的军靴停在他身后,战术背心的手雷袋蹭过门框,发出“沙沙”的响。他俯身时,指节在地图上“主入口哨塔”的位置敲了敲,那里用红笔标着个三角形,旁边写着“高3.5米,砖混结构”。“你跟我走正面,机枪架在东侧巨石后。”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凯手里的弹链,“矿道主入口的哨塔上有两挺歪把子,等傣鬼打掉哨兵,你立刻用短点射压制,给突击组争取冲进去的时间。”
李凯塞子弹的手没停,喉结在黝黑的脖颈上滚了滚,算应了声。他捏起最后颗子弹,弹头的铜色在晨光里泛着暖,往链节里送时,金属尾端恰好蹭过虎口最厚的那块茧。老茧被磨得发亮,纹路里的微光像星子,那是无数次扣动扳机、装卸弹链磨出来的——三年前在南疆,他就是靠这双手,用机枪压制了三个小时的火力,把受伤的战友拖回了掩体。
“记住,短点射,”邓班的手掌拍在他肩上,力道不轻,把他战术背心里的备用弹匣都震得动了动,“别贪弹,省着点——矿道里可能有交叉火力。”
李凯终于抬头,眼里映着机枪的影子,嘴角扯了扯没说话,只是把最后颗子弹按进链节。“咔”的声,弹链闭合成环,他抬手把机枪往肩上扛,枪管扫过门框,带起阵风,吹起地上的几粒弹壳,在水泥地上滚出半圈银亮的弧。鼻尖似乎还留着子弹的凉意,虎口的茧子被蹭过的地方,像有团暖烘烘的气,顺着手臂往心里钻——那是每次接任务时,老班长说的“踏实”。
作战室的日光灯管在头顶“嗡”地响了声,把吉克阿依摊开的地图照得透亮。那是张翻旧了的军用地图,边角卷得像朵干枯的花,上面用不同颜色的铅笔画满标记:红色箭头是匪帮可能的移动路线,蓝色圆圈标着水源点,最密的是矿道分支处——她握着支磨掉漆的铅笔,笔杆缠着圈彝家彩线,笔尖在三个岔路口各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问号,铅灰落在地图的褶皱里,像撒了把细沙。
她耳后的银饰随着呼吸轻轻晃,“叮铃”声混在吊扇的转动声里。左手按在“水文站”三个字上,指腹蹭过地图纸粗糙的纹理,那里的墨色比别处深,是去年暴雨时被雨水洇的——她总说这样的旧地图才靠谱,每道褶皱里都藏着前人的脚印。
“吉克阿依。”邓班的手指从磁吸板移过来,落在她画的问号旁,指甲缝里还嵌着点红墨水。他指尖划过水文站到矿道的虚线,那线被他划得很深,几乎要把地图纸戳穿:“你带红外探测器走右侧山脊,沿这条溪流过去。”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她战术背心上别着的匕首——刀鞘是彝家木雕的,刻着火焰纹,“匪帮带了人质,肯定要找水源,那片乱石滩最可能设陷阱。”
吉克阿依抬了抬眼,睫毛上沾着点地图的纸屑。她把铅笔往耳后别时,笔尾的橡皮蹭过鬓角的银饰,发出“嗒”的轻响:“明白,重点排查溪流两侧的灌木丛。”她的声音带着彝语特有的尾音,像山涧的水,却在“陷阱”二字上收得极稳。
“老杨跟你一起。”邓班转向角落里的杨文鹏,他正用拇指摩挲着拆弹剪的握把。那剪子是军绿色的,金属表面被磨得发亮,露出底下的铜色,像层包浆。最显眼的是剪刃左侧,有道月牙形的豁口,边缘被磨得光滑——那是1998年抗洪时,他为了剪断缠住战友脚踝的铁丝,硬生生用剪刃别在水泥桩上拧出来的,当时铁丝勒进剪刃,在金属上刻下这道永久的痕。
杨文鹏“嗯”了声,解下别在腰后的拆弹剪。动作很慢,指腹在豁口处顿了顿,像在触碰段发烫的回忆。他的手背上布满褐色的老年斑,唯有握剪子的指节还透着劲,那是三十年拆弹练出来的稳。递过去时,剪刃特意朝自己,让吉克阿依握住光滑的握把:“这剪子认人,”他的老花镜滑到鼻尖,声音里带着点沙,“碰见绊雷的钢丝,别用蛮力,让剪刃顺着纹路走——就像当年在九江堤坝,绕着钢筋拧。”
吉克阿依接过剪子时,指腹恰好触到那道豁口。冰凉的金属下,仿佛还能摸到当年的温度——老班长说过,1998年那个深夜,就是这把剪子,在洪水里救了三个战友。她把剪子别在战术背心的扣环上,彩线缠的笔杆从耳后滑下来,笔尖在地图的水文站旁又点了个点,比刚才的问号更重些。
邓班看着两人,突然伸手在地图上圈出片阴影:“过了水文站,留意右侧那片野生仙人掌,”他的指腹在“1.2米高”的标注上敲了敲,“去年无人机拍的,底下可能藏着匪帮的暗哨。”
吊扇的风扫过地图,把吉克阿依的发丝吹起来,粘在嘴角。她没去捋,只是攥紧了那把带着豁口的拆弹剪,彩线缠的铅笔在指间转了个圈——笔杆上的火焰纹,正好对着剪刃的豁口,像团火,照着条藏着陷阱的路。
作战室的日光灯管忽闪了两下,把地图上\"东侧鹰嘴崖\"四个字照得发白。那处等高线画得极密,像道被揉皱的纸,旁边用蓝笔写着\"海拔1280米,岩石裸露,视野角87°\"——是去年无人机测绘的精确数据。邓班的军靴碾过地上的弹壳,发出细弱的\"咔啦\"声,停在我和傣鬼面前时,战术背心上的手雷袋蹭过桌沿,带起阵帆布摩擦的沙响。
\"傣鬼,黄导。\"他的声音比刚才沉了半度,指尖在鹰嘴崖到矿道的直线上划了道深痕,笔尖几乎要戳穿地图纸,\"狙击组占领这里,距离矿道主入口正好800米。\"他顿了顿,拇指按在地图上的红点——那是哨塔的位置,\"你的任务是打掉哨塔重火力,特别是西侧那个机枪巢。\"
我眼角的余光扫过傣鬼的狙击枪,枪身缠着伪装网,网眼勾着几根去年雪地演习时粘的白毛。枪管下方的战术导轨有处凹痕,是前年在阿勒泰反恐时,被匪徒的流弹崩的,当时弹片擦过他的眉骨,血滴在瞄准镜上,晕成朵暗红的花。此刻他正用麂皮擦着镜片,那镜片是高倍的,边缘有道细缝,是他自己打磨的——他总说这样能减少反光,像老山的狙击手教的那样。
\"注意塔上的高射机枪。\"邓班的指节敲在地图的\"重火力\"标注上,声音里裹着沙,\"是挺1943年的马克沁,从边境废军火库里捡的,准头差得像新兵打靶,但子弹口径12.7,挨上一枪能把人撕成两半。\"他抬眼扫过傣鬼的瞄准镜,\"上次情报说,匪帮给它缠了圈红布当伪装,其实蠢得很——红布在阳光下比机枪管还扎眼。\"
傣鬼擦镜片的手没停。麂皮在玻璃上转圈,带起层白雾,又被他指尖轻轻抹开,露出底下泛着冷光的十字准星。他的战术手套是旧的,食指处磨出个洞,露出半截指腹——那地方有层硬茧,是十年狙击手磨出来的,纹路里嵌着点黑火药的残渣,是上个月在靶场试新弹时,弹壳蹦进指缝烫的。听见\"马克沁\"三个字,他往镜片上哈了口气,白雾漫过镜面上的划痕——那是2018年在非洲维和时,流弹擦过留下的,当时他正趴在屋顶,瞄准镜的反光差点暴露位置。
\"镜身包三层伪装布,\"邓班突然补充,手指在傣鬼的枪身比划,\"鹰嘴崖的风从西北来,每秒3-5米,弹道会偏右两指。\"他看向我,\"黄导负责测距和观察,重点盯哨塔北侧的灌木丛——上次无人机拍到那里有反光,可能藏着个观察员。\"
我握着观察镜的手紧了紧,镜身还留着昨夜保养的机油味,金属调焦轮上有处浅痕,是去年在藏区演习时,摔在岩石上磕的。余光里,傣鬼的拇指正摩挲着枪栓,那里有道斜疤,是他当拆弹手时被雷管碎片划的——没人比他更懂\"距离\"和\"时机\",拆弹需要毫米级的准,狙击需要百米级的稳,这两种本事在他身上拧成了股冷硬的劲。
\"明白。\"傣鬼的声音终于响起,像砂纸磨过生锈的钢板,尾音压得极低。他把麂皮塞进战术背心的侧袋,拉链\"刺啦\"拉到顶,正好遮住腰间别着的拆弹剪——那剪子和杨文鹏的是同批,只是他的剪刃上没有豁口,却有道火药灼痕,是拆定时炸弹时被引线燎的。
他调试瞄准镜的动作极慢,每转半圈调焦轮,就停顿两秒,仿佛在听镜片里的风。镜面上,800米外的哨塔轮廓渐渐清晰,能看见塔顶飘着的红布角,在虚拟视野里像块流血的伤口。我的观察镜十字准星套住那块红布时,听见傣鬼的喉结滚了滚,指腹在扳机护圈上顿了顿——那里有个半月形的凹痕,是无数次扣动扳机磨出来的,比任何勋章都更能说明他的准头。
邓班的目光在我们俩脸上扫了圈,突然伸手拍了拍傣鬼的枪托:\"那挺马克沁的冷却筒漏了,上次打靶时每十发就会卡壳。\"他的指尖在\"10发\"的位置敲了敲,声音里突然带了点温度,\"别跟它较劲,等卡壳的空当再动手——鹰嘴崖的石头硬,你们的命更硬。\"
最后个字落地时,傣鬼正把瞄准镜的倍率调到最大。镜筒里的红布突然晃了晃,像被风拽了把,他的呼吸猛地顿住,我看见他后颈的汗毛竖了起来,像头蓄势的豹。观察镜里,800米外的哨塔阴影里,有个黑黢黢的东西在动——是枪管,正缓缓转向鹰嘴崖的方向。
吊扇的风突然变急,吹得地图边角\"哗啦\"作响。傣鬼的拇指离开了扳机护圈,按在枪身的防滑纹上,那里的橡胶已经磨白,露出底下的金属,像块被岁月啃过的骨头。他没再说话,但我知道,那声\"明白\"里藏着的,是比任何誓言都更重的东西——就像他枪托上刻的\"稳\"字,笔锋里嵌着的,全是子弹喂出来的胆气。
连长的军靴在作战室地板上碾出半圈浅痕,他抬手按了按腕表——银灰色表带在晨光里划出道冷光,表壳边缘磕出的细痕里还嵌着去年演习的泥垢。表盘玻璃反射着地图上的红圈,指针正卡在五点四十分的位置,秒针跳动的“咔嗒”声,在寂静里像把小锤子敲着每个人的耳膜。
“出发时间:十分钟后。”他的拇指蹭过表冠,那里磨得发亮,“突击车在营区东门口待命,到三号界碑下车,剩下的路徒步渗透。”话音刚落,窗外传来引擎的轰鸣,是突击车预热的声音,轮胎碾过碎石路,带着股柴油味飘进作战室,混着地图的油墨味,呛得人鼻腔发紧。
李凯往机枪里压最后段弹链的手顿了顿,金属碰撞声突然轻了。连长的目光扫过我们,指尖点在腕表的玻璃上:“记住攻击时间——七点整,分秒不差。”他的指甲在“七”字对应的刻度上划了道线,“矿道里的雾比营区浓,像融化的牛奶,能遮住枪管反光,但也会粘在瞄准镜上。”
“天亮前必须撤出矿道。”他突然提高声音,军靴跟在地面磕了下,震得墙角的弹药箱都动了动,“那边的雾到日出会散,快得像被太阳吸走——雾散之后,山脊上的岩石会反光,你们的迷彩服在望远镜里就像黑夜里的火把。”他顿了顿,喉结滚了滚,“暴露目标,等于给匪帮的机枪当活靶。”
杨文鹏往战术背心里塞拆弹钳的手停了停,老花镜滑到鼻尖,镜片反射着窗外的晨光——那光已经开始发白,离日出不远了。吉克阿依正把红外探测器的电池扣按紧,“咔”的声轻响,在连长的话里显得格外清晰。
连长抓起桌上的卫星电话,机身裹着层防滑胶,边角磨出了白茬,是常年攥在手里的痕迹。他拨号时,指节因用力泛白,骨突抵着胶套,像要把按键按进机身里。“1号指挥车在三号界碑西侧待命,”他对着话筒说,声音比刚才沉了半度,“保持通讯静默,只有人质遇袭或遭遇重火力,用加密频道‘山鹰’呼叫。”
电话按键的“嘀”声里,我看见他腕表的秒针又跳了五格。阳光从作战室的窗缝钻进来,在地板上投下道金线,正慢慢爬上邓班的战术靴——那靴子的鞋带系着双环结,是老山战场传下来的系法,说能在紧急时三秒解开。
“还有八分钟。”连长把电话往桌上拍,听筒撞在机身上发出闷响,“检查装备,弹夹满上,急救包放在顺手的地方。”他的目光最后扫过我们,落在磁吸板的姓名牌上,那些金属片在晨光里泛着冷光,“记住,带人质回来,也把自己带回来。”
突击车的引擎又吼了声,像是在催。李凯扛起机枪往门口走,枪托撞在门框上,发出“哐当”响,却没人回头——每个人都在算时间,从营区到三号界碑的车程是十七分钟,徒步到鹰嘴崖需要四十二分钟,留给我们检查装备的时间,只剩下七分钟了。
突击车的车门被李凯的机枪撞得“哐当”一响,震得门框上的漆皮簌簌往下掉。他扛着枪往车上挤时,枪管扫过车门的防撞条,那里还留着上次演习时的弹痕,金属摩擦声像指甲刮过铁皮。机枪的散热孔里卡着片枯叶,是刚才从作战室跑出来时卷进去的,此刻随着车身晃动,在孔里扑棱棱地响。
杨文鹏正蹲在车边,给吉克阿依演示拆弹剪的用法。他捏着剪柄的手指关节突出,像老树根,剪刃张开时,月牙形的豁口对着晨光,能看见刃口磨出的银线——那是1998年抗洪时,铁丝在上面刻下的印记。“剪绊雷的钢丝要斜着用力,”他的声音被引擎的轰鸣盖了大半,得凑近了才能听清,“就像剪水里泡胀的铁丝,直着拽会打滑。”金属咬合时发出“咔嗒”一声脆响,像咬碎了块冰,吉克阿依的指尖在豁口处碰了碰,凉得缩了缩手。
我眼角的余光扫过杨文鹏的战术背心,左胸内袋鼓出个方形的轮廓,边角被汗水浸得发皱,像块泡过水的纸板。那是他的全家福,照片上穿碎花裙的女儿扎着羊角辫,嘴角的梨涡和麻栗坪村被绑的丫头一模一样——上周视频时,丫头还举着这张照片问他:“爸爸,你的剪子能剪蝴蝶吗?”
突击车猛地往前窜了窜,李凯没坐稳,机枪往旁边歪,撞在阿江的爆破筒上,“咚”的一声闷响,筒身的旧胶带被震得卷了边。没人说话,只有邓班的战术靴碾过车板的砂砾,发出“咯吱”声。他正用拇指按地图上的坐标,指腹的老茧蹭着“2311高地”的字样,把纸面蹭出毛边。
车过三号界碑时,车身猛地颠了下,像碾过块石头。界碑的基石被车轮蹭得发白,上面刻的“中国”二字边缘磨损,却依然透着股硬气,碑顶还卡着半块风干的玉米饼——是麻栗坪村的老人们常来祭拜时留下的,说能护佑边境平安。
“看!”吉克阿依突然指着窗外,声音里带着颤。她的银饰随着车身晃动,叮铃声碎在晨雾里。
晨雾浓得像化不开的牛奶,把麻栗坪村裹得严严实实。村口的老梨树歪着脖子,枝桠上挂着件蓝布衫,被风扯得猎猎作响,衣角扫过树干,蹭下几片枯叶。最扎眼的是衫角那团暗红,不是露水的湿,是发黑的渍痕,像凝固的血,在雾里泛着冷光。
村里静得可怕,连狗叫都没有。平时这个时辰该飘起的炊烟,今天连个影子都没有,只有雾从家家户户的门缝里钻出来,在地上汇成白茫茫的河。李凯突然攥紧了机枪背带,指节泛白——他认出那件蓝布衫,上周巡逻时,麻栗坪村的老边民就穿着它,坐在梨树下编竹筐,当时衫角还绣着朵歪歪扭扭的山茶花。
杨文鹏往战术背心摸了摸,内袋的全家福被他按得更紧了。照片边角的褶皱里,还能看见女儿五岁时的笑容,嘴角沾着蛋糕渣,和刚才连长说的“扎羊角辫的丫头”重合在一起。他抬头时,正看见吉克阿依的手指在红外探测器上发抖,屏幕的绿光映着她的脸,耳后的银饰亮得刺眼。
突击车碾过村头的石板路,车轮下的碎石发出“咔嚓”声,在这死寂里格外清晰。蓝布衫还在风里飘,衣角的暗红渍痕被吹得展开,像条细细的血线,缠在梨树枝上。邓班突然抬手按了按耳机,喉结在黝黑的脖颈上滚了滚,谁都知道,那片死寂里藏着的,是比晨雾更浓的危险。
车窗外的雾开始变淡,能看见远处山脊的轮廓了。李凯把机枪往腿上挪了挪,枪管的温度透过迷彩裤传过来,像块冰贴着皮肤。他摸出颗子弹,习惯性地往鼻尖蹭了蹭,金属的凉意突然让他想起奶奶的话:“枪认人,人也得认枪,不然子弹会迷路。”此刻,那颗子弹在他掌心发烫,像知道前头等着的是什么。
晨雾把灌木丛泡得发沉,草叶上的露水像碎银,沾在裤腿上就往下坠,没走几步,裤脚就重得像坠了铅块。最尖的那些鬼针草,叶片边缘带着锯齿,刮在战术背心上,“沙沙”划出细碎的白痕——那是布料被磨掉表层的声音,像有无数只小爪子在悄悄撕扯伪装。
香客走在最前头,微冲的枪管斜指左上方,枪口套着的消音器裹着层迷彩布,布眼被露水洇成深绿,像块吸饱了水的苔藓。他的战术靴踩在枯枝的关节处时,总先用脚尖碾两下,确认枯枝够脆,才敢往下落——“咔嚓”一声轻响,断口整齐得像被刀削过,声音闷在腐叶里,几乎听不见。这是老山阵地的侦察兵传下来的法子,当年他在猫耳洞前的灌木丛里练了三年,光踩断的枯枝就能堆成座小山,现在每步落下,膝盖都会下意识微屈,像只蓄势的豹,随时能在枪响时扑进掩体。
我跟在他身后半步,能看见他微冲的扳机护圈上缠着圈细麻绳——那是去年在丛林搜捕时,为了防滑缠的,麻绳缝里还嵌着点暗红的树脂,是被毒贩的流弹擦伤时,血和树脂混在了一起。他的战术手套左手食指处磨出个洞,露出的指腹泛着青,是常年扣扳机压出的血痕,此刻正按在枪身的防滑纹上,指节因为用力泛白。
杨文鹏在我左后方,他的战术靴后跟磨得只剩半指厚,刚才踩在块松动的页岩上,鞋底“滋溜”滑出半寸。那石头表面长着层青绿的苔藓,是矿道渗水顺着山脊流下来滋养的,滑得像抹了油。他的手本能往旁边抓,却捞了空,老花镜从鼻尖滑下来,挂在耳根的绳上晃悠,镜片反射着雾里的微光——那镜片有道裂纹,是上周拆模拟雷时,被飞溅的石子崩的,他总说“不影响看引线就行”。
“小心!”吉克阿依的声音压得极低,像片叶子落在地上。她的手快得像闪电,从斜后方伸过来,正好托住杨文鹏的肘弯。两人的战术手套撞在起,“啪”声轻响,在这连露水落地都听得见的寂静里,像颗火星炸在了耳边。
手套的接触处,杨文鹏的掌心有层薄汗——他的拆弹剪别在腰后,剪柄硌着肋骨,刚才差点因为失衡硌出红印。吉克阿依的手套食指处绣着朵小小的彝家火焰纹,是她阿妈去年给绣的,此刻那火焰纹正贴着杨文鹏手套的磨白处,像团暖光护着老班长的不稳。
最要命的是那声“啪”。枝头的山雀被惊得猛地弹起,翅膀扑棱棱扫过树叶,带起阵密集的“哗啦啦”,七八片沾着露水的叶子砸在我们的钢盔上,“叮叮”响得像警报。香客的微冲瞬间转了方向,枪口稳稳锁在山雀飞起的灌木丛深处,食指已经搭在扳机上——老山阵地的教训刻在骨子里:任何突然的声响,都可能是伏击的信号。
杨文鹏站稳的瞬间,已经摸到了腰后的拆弹剪,指腹扣住剪柄的防滑纹。他看见刚才滑动的页岩下方,有片腐叶被压得陷了下去,边缘还露着半根细铁丝——不是自然生长的藤蔓,是人为绷紧的,末端隐在更深的灌木丛里,像条藏着的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