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再赴雨林戍边路(1/2)
雨林的湿热气息在空气中弥漫,痊愈后的傣鬼站在我面前,眼神中带着几分期许,又有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他的脸庞被岁月和战火刻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那些纹路里藏着我们一同经历过的无数生死瞬间。
“跟我回去吗?” 傣鬼的声音低沉而沙哑,像砂纸摩擦,打破了周遭的静谧。
我闻言,内心猛地一震,眼神中满是疑惑与挣扎,回?谈何容易?是我简简单单心里想回去就能回得去的吗?无数复杂的念头在我脑海中翻涌,回去,意味着再次投身于那片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战场,那里有枪林弹雨,有生死一线;不回去,往昔一起冲锋陷阵的画面却又不断在眼前浮现,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患难与共的兄弟,如何能轻易割舍?
傣鬼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他向前一步,目光紧紧锁住我,提醒道:“你可别忘了,咱们可是第一批牧羊人突击组的成员!”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带着些许激动,“那些在雨林中摸爬滚打的日子,每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哪一次不是靠着彼此的信任和扶持?那些牺牲的兄弟们,他们的音容笑貌,他们倒下时的场景,你都忘了吗?” 说着,他的眼眶微微泛红,往昔共同经历的生死时刻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在那片危机四伏的战场上,我们曾一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一起在绝境中寻找生机,那些牺牲的兄弟,他们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他们的热血洒在了那片土地上,成为了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我们肩负着他们未尽的使命,不能就这么退缩了!” 傣鬼重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那力度仿佛要将他的决心传递给我 ,“回去,是为了他们,也是为了我们曾经坚守的信念!”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回荡在这潮湿的空气中,也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内心。
夜的黑幕沉重地压在大地上,傣鬼的声音在这浓稠的夜色里显得格外突兀又坚定:“导演,过了今晚,明早给我答案!”那声音如同在寂静湖面投下的巨石,激起层层波澜,在我心头久久回荡。
待他的脚步声渐远,我才拖着沉重的步子走向床边,身子一歪,重重地躺倒下去。屋内安静得可怕,唯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几声虫鸣,像是在低吟着不知名的曲调。我双眼直直地盯着天花板,思绪却如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林悦的音容笑貌、和她一起度过的甜蜜时光,一桩桩、一件件,走马灯似的在我脑海中不断闪现,那些过往的幸福与如今的痛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压得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不知过了多久,脑袋忽然一阵眩晕,像是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用力拉扯着,我知道,大抵是累了,身心俱疲的那种累。眼皮愈发沉重,视线也开始模糊起来,就在这时,我忽而发现墙面竟开始泛黄,像是被岁月的洪流悄然侵蚀,一点一点褪去了原本的色彩,带着我走进一段尘封的记忆。
你就像极了一朵玫瑰,于岁月的罅隙中,悄然飘散着迷人的香味。那芬芳,不似浓烈的馥郁,而是一种淡雅、悠长,能直抵人心深处的气息。可命运的无常,却让你正以独特的姿态逐渐枯萎,每一片花瓣的凋零,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年,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下细碎的光影,宛如一片片金色的羽毛,轻盈地落在大地上。我怀着几分忐忑与好奇,脚步不自觉地走向你的小房。那扇木门半掩着,像是在无声地邀请我走进你的世界。屋内的陈设简单而质朴,一张床榻静静地摆在角落,仿佛在诉说着无数个寂静的夜晚。我轻轻坐在上面,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弥漫着陈旧的气息,那是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就在这时,熟悉的《映山红》的旋律,悠悠地回荡于心,那婉转的曲调,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淌,勾起了我心底深处许多复杂的情愫。
目光不经意间扫过书柜旁的老电影放映机,它安静地伫立在那里,周身蒙着一层淡淡的灰尘,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了无数的岁月变迁。可在我的想象中,它却像被赋予了生命,自动运行起来,那些曾经放映过的老电影画面,在我的脑海中不断闪现,每一帧都带着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书桌上的留声机,像是一位忠实的老友,正“滋滋”地烤着老旧的光碟,传出的声音虽然带着些许杂音,却充满了岁月的质感,那是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独特魅力,让人忍不住沉浸其中。还有那墙上的照片,每一张都承载着一段过往,它们像是一把把钥匙,把我带回了过去,那些或欢笑、或悲伤的时光,如潮水般涌来,让我在回忆的漩涡中难以自拔。
我伸手拿起桌上的一杯红酒,轻轻抿了一口,酒精的辛辣瞬间在舌尖散开,而后化作一股暖流,缓缓流入胃里。随着酒精的作用渐渐显现,我的意识也开始变得昏昏沉沉,眼皮越来越重。就在这时,留声机里传出了声音,“沙……沙……沙,一条大河……”那熟悉的歌声,瞬间击中了我的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泪水不受控制地涌出,模糊了我的双眼,泪湿红了眼。心中的情绪如决堤的洪水,难以抑制,我拿起整瓶红酒,一饮而尽,仿佛这样就能将所有的痛苦与迷茫都淹没,让自己在这短暂的麻痹中寻得一丝解脱。
眨了几下眼,意识愈发模糊,最终还是倒入梦乡……这一觉,竟像是走进一部民国电影。周围的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又熟悉,我清楚地知道,我不是编剧,没有妙笔生花去撰写跌宕起伏的情节;我不是导演,无法掌控镜头去捕捉每一个精彩瞬间;我不是监制,不能统筹全局去把握故事的走向;也不是动作指导,不能设计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这里没有剧组,更没有摄制道具,可我却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像是穿梭了时光,来到了那个动荡而又充满故事的时代。
街道上,人来人往。有人,身着笔挺的西装,迈着自信的步伐,皮鞋踏在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彰显着那个时代的摩登与时尚;有人,穿着精致的旗袍,身姿婀娜,每一步都摇曳生姿,尽显东方女性的温婉与优雅,那细腻的绸缎在阳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泽;有人,穿着整齐的学生装,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与对未来的憧憬,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希望,仿佛能冲破这黑暗的时代;还有人,布衣满是补丁,身形佝偻,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前行,他们的眼神中透着无奈与沧桑,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沉重,仿佛背负着整个世界的苦难。看着这形形色色的人,我满心疑惑,好想大声问:这是民国多少年?
我沿着街道缓缓走去,沿途的景象一一映入眼帘。茶馆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论着天下大事,茶香袅袅,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弥漫在空气中;戏院的门口,张贴着色彩鲜艳的海报,戏台上的演员们粉墨登场,唱念做打,演绎着人间百态,那激昂的唱腔和灵动的身姿,引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商铺林立,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货架,伙计们热情地招呼着顾客,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歌舞厅里,灯光闪烁,音乐悠扬,男男女女在舞池中翩翩起舞,尽情享受着短暂的欢乐时光,他们的脸上洋溢着陶醉的神情,仿佛忘却了外界的纷扰;青楼的招牌在风中摇曳,里面传出阵阵欢声笑语,却也隐藏着无数的心酸与无奈,那是被时代遗忘的角落,承载着许多女子的悲惨命运;新华日报的报童们在街上大声叫卖,传递着最新的消息,那一张张报纸,承载着时代的希望与呐喊,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火炬,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这一切,像极了上海滩,又犹如在参观重庆民国街的景点,真实得让人不敢相信。
忽然,一声尖锐的枪响划破了宁静的天空,打破了这看似平静的一切。紧接着,哭声、喊声、尖叫声交织在一起,整个世界瞬间陷入一片混沌。人们惊慌失措地四处逃窜,恐惧写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与无助。就在这时,一位日报女记者,神色慌张却又带着几分坚定,她迅速地拉着我,朝着安全的地方奔去。我满心疑惑,忍不住发出疑问:“如今是何年?”然而,她的回答却犹如一场晴天霹雳,让我瞬间石化,“民国三十一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