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210章 应对荷兰商人试探,坚守底线

第210章 应对荷兰商人试探,坚守底线(2/2)

目录

双方陷入了僵持,谈判一度中断。沈文私下对王巢道:“将军,荷兰人虽然让步了,但三成货物与一成佣金还是有些苛刻。不过,我们确实需要硫磺与铜矿,军工坊的库存只够支撑三个月,若是能与荷兰人达成协议,至少能缓解燃眉之急。”

王巢点头道:“我知道。但我们不能让步太多,若是让荷兰人觉得我们急于合作,他们还会得寸进尺。你去安排一下,让情报局的人向范德堡透露,西班牙商队也有意来山东洽谈贸易,正在赶来的路上。”

果然,当范德堡得知西班牙商队即将到来的消息后,立刻主动要求重启谈判。“王将军,我们愿意再让步——山东出口的丝绸与瓷器,两成通过我们公司转运,佣金一成;我们每年向山东供应五百吨硫磺与五百吨铜矿,价格按南洋市场的平价计算,不额外加价。”

范德堡看着王巢,补充道:“至于火炮技术,我们可以派遣工匠来山东,与贵方的工匠一起研究火炮的改进,但核心参数我们不会提供——您说得对,技术交流应该是平等的。”

王巢见范德堡已做出实质性让步,也不再坚持,说道:“可以。另外,我还有两个条件:第一,贵公司的商船在山东沿海航行时,必须遵守山东水师的规定,提前报备航线与停靠港口,不得携带武器上岸;第二,若是贵公司在南洋阻挠山东商船的正常贸易,我们有权终止合作。”

“没问题!”范德堡立刻答应,“我们是商人,只想要利润,不想与强大的山东为敌。”

次日,双方正式签订贸易协议:山东每年向荷兰东印度公司出口丝绸十万件、瓷器十万件,其中两成货物由荷兰公司转运,荷兰公司收取一成佣金;荷兰公司每年向山东供应硫磺五百吨、铜矿五百吨,价格按南洋市场平价计算,分四季交货;双方互派工匠进行技术交流,仅限铸造工艺与使用经验,不涉及核心参数;荷兰商船需遵守山东水师的航行规定,不得干扰山东的正常贸易。

协议签订后,范德堡心情大好,对王巢道:“王将军,我相信我们的合作会很愉快。或许用不了多久,您就会发现,与我们荷兰人合作,是最正确的选择。”

王巢淡淡道:“合作的基础是平等与尊重。若是贵公司遵守协议,我们可以长期合作;若是你们试图破坏规则,我们也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

送走范德堡后,沈文松了口气:“将军,这次谈判算是成功了。我们既获得了急需的硫磺与铜矿,又没有失去贸易自主权,还避免了与荷兰人发生冲突,算是守住了底线。”

“守住底线只是第一步。”王巢道,“荷兰人不会轻易放弃垄断贸易的想法,他们这次让步,只是因为暂时没有把握压制我们。接下来,我们要做三件事:第一,加快南洋贸易航线的拓展,与吕宋、爪哇的土着部落建立长期合作,减少对荷兰人的依赖;第二,让老刘带领工匠研究荷兰人的火炮样品,借鉴他们的闭锁装置设计,改进我们的克虏伯火炮,但要注意避免炸膛的问题;第三,让水师加强沿海巡逻,密切关注荷兰商船的动向,防止他们暗中打探我们的军事机密,比如军工坊、炮兵协同部队的训练基地。”

老刘连忙应道:“将军放心,我已经记下了荷兰火炮的闭锁装置结构,回去后就组织工匠研究改进方案,争取在三个月内造出更轻便、更安全的火炮。”

李虎也道:“我会安排水师战船在荷兰商船停靠的港口附近巡逻,同时派士兵加强军工坊与训练基地的守卫,绝不让荷兰人靠近这些地方。”

接下来的一个月,荷兰商队开始履行协议,首批一百吨硫磺与一百吨铜矿运抵登莱港。老刘带领工匠对硫磺进行提纯,发现荷兰的硫磺纯度比南洋的高两成,更适合制造火药;铜矿的杂质较少,冶炼起来更节省燃料,军工坊的火炮生产效率因此提升了一成。

与此同时,山东的丝绸与瓷器也开始装船,运往荷兰控制的巴达维亚港。沈文亲自监督货物的装载,确保每件丝绸与瓷器都经过严格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与荷兰人产生纠纷。他还特意安排了几名懂荷兰语的情报局成员,以“货物押运员”的身份随船前往巴达维亚,暗中观察荷兰人的贸易网络与战船部署。

三月中旬,随船的情报局成员传回消息:荷兰人在巴达维亚港部署了十艘战船,主要用于控制马六甲海峡,防范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商船;他们对山东的丝绸与瓷器需求很大,欧洲市场的售价是山东进货价的五倍,荷兰公司从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王巢看着情报,对沈文道:“看来我们的丝绸与瓷器还有很大的涨价空间。下次与荷兰人谈判时,我们可以提出提高售价,至少要比现在高两成——他们既然能赚五倍利润,分给我们一些也是应该的。”

沈文点头赞同:“没错。而且,我们已经与吕宋的西班牙商队建立了联系,他们愿意以比荷兰人高一成的价格采购我们的丝绸与瓷器,这可以作为我们下次谈判的筹码。”

此时,老刘拿着一份火炮改进方案走进来,兴奋地说:“将军,我们借鉴荷兰火炮的闭锁装置,改进了克虏伯火炮的炮尾结构,现在火炮的射速提高了三成,而且重量减轻了两百斤,适合水师战船使用!我们还在炮管外侧加了一层散热套,避免连续射击导致炮管过热炸膛,刚才试射了十发,效果非常好!”

王巢接过改进方案,看着图纸上的设计,满意地点头:“很好!尽快安排批量生产,优先配备给水师战船,提升水师的海上作战能力。荷兰人既然能提供技术借鉴,我们就要把这种借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力,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合作与博弈中始终掌握主动。”

三月末的登莱港,春风和煦,首批改进型克虏伯火炮被吊装上水师战船,工匠们正在对火炮进行最后的调试;码头上,山东的丝绸与瓷器正被装上荷兰商船,准备运往南洋;远处的海面上,水师战船正在进行海上操练,炮声隆隆,回荡在渤海湾上空。

王巢站在港口的高台上,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暗忖:与荷兰人的合作,只是山东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未来,还要与更多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与技术,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守住底线,保护好山东的军民,为大明的复兴积蓄力量。

范德堡站在商船上,看着远处操练的水师战船,心中不禁有些感慨:他原以为能轻易掌控山东的贸易,却没想到王巢如此清醒与强硬。或许,与这样的对手合作,才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在远东最明智的选择——毕竟,强大的合作伙伴,远比弱小的附庸更有价值。

战船缓缓驶离登莱港,范德堡回头望去,登莱城的轮廓在夕阳中逐渐模糊,但他知道,山东这片土地,以及那位年轻的将军,将会在未来的远东贸易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王巢也清楚,与荷兰人的博弈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在等待着他与山东军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