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203章 军工坊引入克虏伯火炮技术,批量生产

第203章 军工坊引入克虏伯火炮技术,批量生产(2/2)

目录

沈文担心钢材供应跟不上,问道:“将军,每月10门炮需要大量的特种钢材,咱们的熔炉每月能炼多少?南洋的铬铁矿能及时运回来吗?”王巢早有安排,回答说:“我已让顾炎武在南洋扩大铬铁矿采购,每月能运回来50吨;熔炉这边再改造两座,每月能炼100吨特种钢,足够生产10门炮还有剩余,剩余的钢材可以用来制造炮弹和炮架。”

李虎更关心火炮的实战效果,问道:“将军,这种炮操作复杂吗?士兵们多久能学会?”王巢笑着说:“我已让赵山编写了操作手册,上面有图文说明,简单易懂,士兵们训练半个月就能熟练操作。另外,每门炮配5名炮手,专门负责装填、瞄准、射击,还要训练他们如何快速转移火炮,应对不同的战场情况。”

会议结束后,军工坊立刻投入批量生产。为了提高效率,赵山将工匠们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专门负责铸造炮管,有的专门制作零件,有的专门组装调试,形成了一条简易的生产线。蒸汽机床日夜运转,锻铁声、锤击声、机床声交织在一起,在登莱城外形成了独特的“军工交响曲”。

崇祯十一年正月初,第一批10门克虏伯火炮生产完成。王巢下令将其中4门运往济南府,由李虎亲自带队护送。济南府的城墙刚完工不久,火炮阵地早已预留好位置,士兵们用绞车将火炮吊到阵地上,固定在特制的炮架上。负责守城的千户看着崭新的火炮,兴奋地说:“有了这炮,后金骑兵再敢来,咱们在3000米外就能打垮他们,再也不用怕他们攻城了!”

正月中旬,登莱港的水师战船也开始改造。工匠们在战船的甲板上加装了炮位,用钢板加固周围的护栏,防止火炮后坐力损坏船体。水师副将郑明亲自登上改造后的战船,指挥炮手试射。炮弹从炮口飞出,落在海中炸起巨大的水花,溅起的水柱有十几米高。郑明大笑道:“有了这克虏伯炮,咱们水师再遇到后金水师,定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军工坊的生产效率越来越高,二月初第二批10门火炮生产完成,这次运往了青州和德州。赵山还对火炮进行了小改进,在炮轮上加装了减震装置,让火炮在崎岖的路上也能快速移动;又在炮身上加装了瞄准镜,提高了射击精度。王巢看到改进后的火炮,对赵山说:“不错,要鼓励工匠们多提改进建议,只要能提高火炮性能,不管是谁提的,都有奖励。”

三月初,当第三批火炮生产完成时,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恭喜宿主,克虏伯火炮仿制成功并实现批量生产,武器仿制能力提升,获得积分50万。”王巢心中一喜,50万积分可以兑换更多的先进技术,比如“后装炮弹技术”“高爆炸药配方”等,这些都能进一步提升火炮的威力。

此时的山东,各战略要地的防御工事已配备了大量克虏伯火炮。登莱城的城墙上,每隔50步就有一门火炮,炮口对着渤海,随时准备应对后金水师的偷袭;济南府的瓮城内,四门火炮对准城门,敌人一旦进入瓮城,就能被炮火全覆盖;临清的堡垒上,火炮架在高处,3000米的射程能封锁整个官道,任何敌人都无法靠近。

四月初,朝廷新派的巡按张承祚(并非之前核查粮饷的王道直)来到山东,看到各城墙上的克虏伯火炮,惊讶得合不拢嘴。他在登莱城的火炮阵地前,亲眼目睹了火炮试射,当炮弹落在3000米外的靶场上时,他忍不住感叹:“王将军真是奇才,竟能造出如此厉害的火炮,有了这些炮,山东的防御真是固若金汤啊!”

王巢笑着说:“这都是军工坊工匠们的功劳,也是为了守护山东百姓,抵御后金入侵。张巡按若回京,还请向陛下禀报,山东有足够的实力守住北疆,绝不会让后金踏过山东一步。”张承祚连连点头,心中暗忖:有了这些火炮,就算杨嗣昌的党羽想找山东的麻烦,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实力。

五月初,后金果然派了一支骑兵来试探山东边境,他们在德州城外10里处扎营,想看看山东的防御情况。德州守将下令开炮,三门克虏伯火炮同时发射,炮弹落在后金营地附近,炸起的泥土和碎石让后金骑兵惊恐不已。他们从未见过射程这么远的火炮,以为是天兵下凡,吓得连夜撤退,再也不敢靠近德州城。

消息传到登莱,王巢正在军工坊查看新一批火炮的生产情况。赵山汇报说:“将军,现在工匠们越来越熟练,每月不仅能生产10门炮,还能多生产200发高爆炮弹,这种炮弹里装了新配方的火药,威力比普通炮弹大两倍。”王巢满意地点头,对身边的官员说:“有了足够的火炮和炮弹,咱们不仅能守住山东,等时机成熟,还能北上抗金,收复失地!”

此时的军工坊,蒸汽机床依旧在轰鸣,工匠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知道,自己手中锻造的不仅是火炮,更是山东军民的希望,是大明北疆的屏障。而王巢站在工坊中央,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暗忖:克虏伯火炮只是开始,接下来还要引入更多的先进技术,打造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让山东成为大明复兴的希望之地。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军工坊的钢铁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远处的登莱城墙上,克虏伯火炮的炮身泛着冷光,宛如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军民,也守护着一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