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143章 讲武堂扩招

第143章 讲武堂扩招(2/2)

目录

“好!把他们的名字记下来,重点关注。”王巢把试卷还给赵烈,“继续批改,把那些有实战经验、思路灵活的考生都选出来,这些人将来才是咱们登莱军队的骨干。”

三天后,考核结果公布。讲武堂门口的公告栏前挤满了人,李定国和刘文秀挤在最前面,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正式录取名单”上时,两人激动得拥抱在一起——他们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即将成为讲武堂的学员,朝着军官的方向迈进。

此次扩招,共录取了一千名学员,其中陆军士兵三百零五人,水师士兵二百九十五人,民间勇武之士四百人。六月初一,讲武堂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一千名学员穿着统一的灰色讲武堂制服,整齐地站在校场上,接受王巢和各位教官的检阅。

王巢站在高台上,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学员,声音洪亮地说道:“各位学员!你们从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进入登莱讲武堂,这既是你们的荣誉,也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在这里要学的,不仅是体能、战术和谋略,更要学‘忠诚’——忠于登莱,忠于百姓,忠于咱们共同的目标:抵御外敌,守护家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人群中的李定国和刘文秀,继续说道:“我知道,你们中有不少人出身平凡,甚至曾是流民、农夫、工匠,但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有一身敢打敢拼的本事!讲武堂不会因为你们的出身而区别对待,只要你们肯努力、肯学习,毕业后就能成为军官,就能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就能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员们齐声喊道:“忠于登莱!忠于百姓!努力学习!建功立业!”声音响彻校场,震得周围的树木都微微摇晃。

开学典礼结束后,学员们被分成十个班,每个班一百人,分别由一名教官带领,进入各自的营房。李定国和刘文秀被分到了同一个班,两人收拾好行李后,就跟着教官去熟悉讲武堂的环境——有专门的教室用于学习战术理论,有宽敞的校场用于体能训练,还有模拟战场的沙盘室,用于演练各种战术。

接下来的日子里,讲武堂的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清晨,学员们要进行一个时辰的体能训练,从三千米跑、负重行军到摔跤对抗,强度比在普通军营里还要大;上午,他们在教室里学习战术理论和谋略,赵烈会结合自己在辽东的战场经验,给他们讲“如何应对后金骑兵的冲锋”“如何利用地形优势防守”,马坤则会教他们“如何排兵布阵”“如何管理士兵”;下午,他们会在沙盘室进行模拟演练,每个班分成两队,一队进攻,一队防守,教官在一旁指导,指出他们的不足和改进方法;晚上,他们还要学习简化字和算术,因为作为军官,不仅要会打仗,还要会看地图、写报告、算粮草。

李定国在战术理论和模拟演练中表现尤为突出——他总能快速理解教官讲的战术,在沙盘演练中,他带领的小队多次以少胜多,击败对手;刘文秀则在骑兵战术和射箭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他不仅自己箭术高超,还能教会其他学员如何精准射击,如何在骑马时保持平衡。

两人的表现很快引起了赵烈和马坤的注意。一次沙盘演练后,赵烈特意留下李定国:“定国,你刚才带领小队防守时,用‘诱敌深入’的战术,把对方引入陷阱,这个思路很好。但你要注意,陷阱的布置要隐蔽,不能让对方轻易发现;而且,预备队的位置要灵活,随时能支援各个方向,否则很容易被对方突破。”

李定国认真地听着,一边点头一边记在心里:“谢谢教官指点!属下下次一定注意。”

马坤也经常指导刘文秀:“文秀,你的箭术很好,但作为骑兵军官,不能只靠自己勇猛,还要学会指挥骑兵小队——比如,如何让骑兵排成冲锋阵型,如何在冲锋时保持速度和秩序,如何在冲锋后快速调整队形,这些都很重要。你可以多和骑兵营的老兵交流,学学他们的经验。”

刘文秀感激地说道:“谢谢教官!属下明天就去骑兵营请教老兵。”

王巢也经常来讲武堂视察,有时会坐在教室后面听教官讲课,有时会在操场边看学员们训练,有时还会参与到沙盘演练中,和学员们一起讨论战术。一次,他看到李定国和刘文秀在沙盘室里讨论“如何防守海边的堡垒”,便走了过去,问道:“如果敌军从海上进攻,用战船炮击堡垒,你们该如何应对?”

李定国想了想,回答道:“属下认为,可以在堡垒周围的海面上设置暗礁和铁链,阻止敌军战船靠近;在堡垒顶部架设火炮,当敌军战船进入射程后,用火炮轰击他们的船身;再组织一些弓箭手,射击敌军船上的士兵,让他们无法靠近堡垒。”

刘文秀补充道:“还可以在海边布置一些伏兵,当敌军士兵登陆时,伏兵突然杀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同时,让水师的战船在远处巡逻,随时准备支援堡垒,防止敌军从侧面偷袭。”

王巢点点头,笑着说道:“你们的思路很全面,考虑到了防守、反击和支援。但还要注意一点——敌军可能会用火攻,比如用火箭射击堡垒的木质结构,所以你们要在堡垒上准备足够的水和沙子,随时扑灭火灾;另外,要安排专门的士兵观察敌军的动向,及时传递情报,让各个防守点能提前做好准备。”

两人连忙躬身道谢:“谢谢大人指点!属下记住了。”

王巢看着眼前这两个年轻人,心中暗暗记下:“李定国沉稳有谋略,刘文秀勇猛善骑射,这两人都是可塑之才。只要好好培养,将来定能成为登莱军队的栋梁,甚至可能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人物。”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学员们的体能、战术和谋略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尤其是李定国和刘文秀,不仅在各项考核中名列前茅,还得到了其他学员的认可和尊重——李定国经常帮助大家分析战术问题,刘文秀则主动教大家射箭和骑马技巧,两人都成了班里的“小教官”。

这天傍晚,李定国和刘文秀训练结束后,坐在校场边的草地上休息。看着远处渐渐落下的夕阳,刘文秀感慨地说道:“真没想到,咱们能有今天。如果不是王大人推行新政,建讲武堂,咱们现在可能还在地里种地,或者在军营里当一个普通的士兵,永远没有出头的机会。”

李定国也点点头,眼神坚定地说道:“是啊,王大人给了咱们机会,咱们就要好好把握。将来毕业后,一定要在战场上好好打仗,守护好登莱,不辜负王大人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的努力。”

刘文秀用力点头:“对!咱们要成为最好的军官,带领士兵们打败后金,打败流寇,让登莱的百姓都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两人相视一笑,站起身,朝着营房走去。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像是在预示着他们未来的道路——一条充满挑战,却也充满希望的道路。

王巢站在讲武堂的高台上,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讲武堂扩招不仅是为了培养军官,更是为了给登莱的未来培养人才——这些学员中,或许会出现下一个岳飞,下一个戚继光,或许会有人在未来的战争中力挽狂澜,守护住这片土地和百姓。而李定国和刘文秀,就是这无数希望中的两颗耀眼的星星,正朝着光明的未来不断前进。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