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次元 > 明末龙旗 > 第141章 学堂筹建,选址蓬莱

第141章 学堂筹建,选址蓬莱(2/2)

目录

接下来的半个月,城北的空地成了蓬莱城最热闹的地方。每天天不亮,就有百姓赶来干活,直到日落西山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府衙划拨的两万两白银,原本只够采购基础建材,可在百姓的助力下,情况完全变了——

木材商们联合起来,低价供应了足够建造五间教室的上等松木;砖瓦窑的窑主,主动捐赠了一万块青砖、五千片青瓦;甚至连远在青州的石匠,听说蓬莱要建学堂,都带着工具赶来,免费雕刻学堂的门窗雕花。

更让人感动的是,不少百姓捐出了家里的“宝贝”——有的捐出了祖传的书桌,有的捐出了珍藏的旧书,还有一位曾在江南做过先生的落魄秀才,捐出了自己收藏的《论语》《孟子》刻本,说要给学堂当教材。

沈文每天都会向王巢汇报学堂筹建的进展,每次汇报都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公子,截至今日,学堂的地基已经打好,五间教室的墙体也砌到了一人高。百姓们捐的建材,除了够用,还剩下不少,足够再建一间教员休息室了。”他递上一本账簿,“这是百姓捐赠的明细,小到一块砖、一根木,都记在上面了。”

王巢接过账簿,翻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捐赠者的名字和捐赠物品——“张老汉,豆腐十块”“李木匠,木凳五张”“王大娘,粗布三尺”……这些看似微薄的捐赠,却汇聚成了一股温暖的力量,让他心中阵阵发热。

“把这本账簿好好保存,以后挂在学堂的藏书阁里。”王巢合上账簿,对沈文说,“让孩子们知道,这所学堂,不仅是官府建的,更是所有蓬莱百姓一起建起来的。”

四月底的一天,王巢亲自来到城北的空地。此时,学堂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完工——五间教室宽敞明亮,窗户又大又高,阳光能直接照到教室后排;教员宿舍收拾得干净整洁,每间都配有书桌和床榻;藏书阁的墙体用了加固的青砖,屋顶还铺了防水的青瓦。

百姓们还在忙碌着,有的在给教室的门窗刷漆,有的在操场边缘种植树苗,有的在整理捐赠的书籍。看到王巢走来,大家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围了过来,脸上满是笑容。

“王大人,您看这学堂建得怎么样?”张老汉走上前,指着教室的窗户,“俺们特意让工匠把窗户开大了,这样娃们读书时,光线好,不伤眼睛。”

王巢点点头,对众人说:“谢谢大家!没有你们的帮忙,学堂不可能这么快建好。等学堂开学了,我请大家来参加开学典礼。”

人群中响起一阵欢呼。这时,一位落魄秀才走上前,躬身说道:“王大人,在下周远,曾在江南的书院任教,听闻大人建学堂,特来应聘教员。不求俸禄多少,只求能为登莱的教育出一份力。”

王巢眼前一亮。周远他有印象,之前捐出《论语》《孟子》刻本的就是他。他连忙扶起周远:“周先生肯来,是学堂的幸事!教员的俸禄,我定不会亏待,每月五两白银,还管食宿。”

周远感动不已,再次躬身:“谢大人!在下定当尽心教学,不负大人所托。”

消息传开后,又有十几位落魄秀才赶来应聘。王巢亲自面试,选拔出五位学识扎实、有责任心的秀才,与周远一起担任登莱总学堂的教员。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学堂的屋顶上,给青砖青瓦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芒。百姓们渐渐散去,王巢却还站在学堂前,望着眼前的建筑,心中感慨万千。

他原以为,建学堂只是新政的延伸,是为了培养人才、提升登莱的文化水平。可没想到,这件事竟成了凝聚百姓人心的纽带——百姓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捐赠,表达着对登莱未来的期待,也表达着对他的信任。

“百姓盼教育,比想象中更迫切。”王巢轻声自语,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这份信任,我不能辜负。一定要把学堂办好,让登莱的孩童都能读书识字,让这里不仅有强大的军队、富足的百姓,还有浓厚的文风,成为真正的‘礼仪之邦’。”

晚风拂过,带来远处农田的麦香和海水的咸湿。学堂的门窗在风中轻轻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即将到来的朗朗书声。王巢知道,登莱的崛起,不仅需要坚船利炮,更需要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培养。而这所学堂,就是登莱未来的希望之光。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