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庶女攻略:病弱皇子的千层套路 > 第381章 她不回来,是因为已经不用回来了

第381章 她不回来,是因为已经不用回来了(1/2)

目录

萧澈望着宫城方向的目光收回来时,檐角铜铃正被风撞响。

暗卫掀帘而入,袖中黄绢半露:礼部快马来报,圣上下旨了。

他撑着案几坐直,指节因用力泛白。

黄绢展开,非金属发声器具不得视为禁器几个字在烛火下跳动,像一串烧红的铁珠。

喉间腥甜翻涌,他却笑出了声——郑崇安的正音司折腾三月,到底还是松了口。

去钟鼓楼。他扯过外袍,却踉跄着栽进轮椅。

暗卫要扶,被他挥开,让沈琅...替我听那钟声。

此时钟鼓楼前,沈琅正仰头望那口半人高的铜钟。

百余名学子抱着木鱼、瓷磬、竹板立在她身后,晨雾里能看见他们呼出的白气。

她伸手抚过钟身斑驳的铜绿,指尖停在一道浅痕上——那是苏锦黎三年前带她来修钟时,用簪子刻下的字。

起调。她转身,袖中落出半截褪色的红绸。

那是当年苏锦黎塞给她的,说敲钟要带点烟火气。

第一声木鱼响在晨雾里,清越如露。

接着是瓷磬的一声,像冰棱坠地。

铜钟被撞响时,整座城都颤了——低沉的嗡鸣裹着清亮的余韵,正是《太平引》全本。

沈琅望着钟摆摇晃的弧度,忽然想起苏锦黎教她辨音的夜。

那时她们缩在正音局柴房,用破碗敲出不同的调,苏锦黎说:声音不是刻在谱上的,是长在人心里的。

楼下忽然传来一片响。

她踮脚望去,家家户户的灶门正随着钟声开合,白色蒸气裹着米香、菜香、药香涌出来,在半空聚成云。

卖早点的老汉敲着铜锅应和,挑水的妇人用木勺敲着桶沿,连巷口拴着的老狗都跟着低吠——那声音里有哭有笑,有骂有叹,倒比琴师弹的更像《太平引》。

老师,身边学子扯她衣袖,您看城楼上。

沈琅抬头,见守城士兵竟也跟着拍起了盾面。

金属与皮革相撞的闷响,恰好补上了曲调里缺失的宫音。

与此同时,《民声志》报馆内,崔明瑜的烛火燃到了第三支。

她捏着半张古篆稿纸,指甲在纸背压出月牙印——这是今晨从扬州寄来的,说是在码头货箱夹层里发现的。

戊年秋,粮船过瓜洲,官斛减三寸...她对着苏锦黎留下的《五音密写图谱》,用朱砂笔在字旁标上宫商角徵羽。

当最后一个字点下时,稿纸突然在她掌心发烫——这不只是密信,更是苏锦黎手把手教她的藏火术。

先生!小徒弟举着一摞信冲进来,苏州、杭州、襄阳...全有这种稿子!

崔明瑜翻开最上面那封,见结尾画着朵极小的火焰。

她忽然笑了,眼角细纹里浸着水光。

当年苏锦黎被关冷院,就是用这种方法把消息混在给老夫人的请安折里传出来的。

那时她说:真话要像火,藏在灰里才烧得久。

去刻版。她把所有稿子推给徒弟,新专栏就叫,作者统一写...一个还记得怎么藏火的人。

雨是在赵砚舟刻完最后一个字时落的。

他蹲在言亭旧址的石碑后,指尖还沾着石粉。此处曾有人敢说真话几个字歪歪扭扭,倒比他写的正楷更有生气——毕竟这双手,本该握笔批红,现在却握了刻刀。

阿爷你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