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批注比遗嘱更狠(2/2)
更可怕的是,如今执掌新政、手握京畿防务的七皇子萧澈,竟成了这场揭露的幕后推手。
他抬头望向窗外,月色惨白。
就在他凝神之际,小太监匆匆来报:“陛下,庆元大王遣人送来一封密信,只说务必亲手呈上。”
皇帝接过信封,拆开,只见纸上寥寥八字:
是非已明,宜速决断。
夜风再度拂过宫墙,吹得御前烛火摇曳不定。
皇帝独坐偏殿,手中那封庆元大王亲笔所书的密信已被反复摩挲至微皱。
八个字——“是非已明,宜速决断”——如针般刺入他的眼,又缓缓渗进心底。
他闭上眼,脑海中浮现出三十多年前静思院冲天的火光。
那时他还只是个战战兢兢的太子,跪在先帝榻前听一句含糊不清的遗命:“老二不行了……你继位吧。”可如今想来,次皇子萧衡究竟是真病死,还是被人扼住了呼吸?
而李玄,那个敢当面顶撞先帝、坚持“立长以序”的兵部侍郎,为何偏偏在那一夜消失?
若当年立的是老大,会不会就没有这场火?
这个问题在他心头盘旋了一整夜,直到天边泛出灰白。
清晨钟鼓未响,皇帝便召见七皇子萧澈。
内殿门开时,萧澈缓步而入,素色长袍衬得面色愈发苍白,唇色淡得几乎不见血色。
他行礼如仪,动作沉稳,却让皇帝看得心头一颤——这副模样,像极了年轻时的自己,也像极了那位早逝的兄长。
“你说……如果当年立的是老大,会不会就没有这场火?”皇帝声音低哑,问得近乎自语。
萧澈垂眸,指尖微微蜷起,藏于袖中。
他知道,这一问不是试探,而是动摇。
是皇权根基裂开第一道缝的征兆。
“儿不知。”他缓缓开口,语气平静无波,“但知今日若不断根,明日必再生孽。”
皇帝怔住。
这话不像出自一个病弱皇子之口,倒像是从岁月深处走来的审判者。
良久,他提笔蘸墨,在黄绢上写下一道密旨。
字迹凝重,内容未示任何人。
写罢,亲手封印,交予贴身太监刘德全:“送往南郊祭坛,交祭官亲自收存,非朕亲诏,不得启封。”
刘德全低头领命,退下时脚步略显迟滞。
他知道,那道旨意,恐怕比任何一道圣谕都更接近真相。
与此同时,七王府内,灯火仍亮。
苏锦黎坐在书案前,面前摊开着那份李玄批注的拓本。
她已逐字细读三遍,目光最终停在最后一句——
“吾授业三人,一为君,一为贼,一为赎罪之人。”
她的手指轻轻压住那行小字,指腹摩挲着墨痕边缘。
窗外晨光微透,映在她眼中,似有火光掠过。
她忽然抬头,望向刚从宫中归来的萧澈。
“你说……第三个,是不是早就选好了?”
萧澈正解下外袍,动作一顿。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走到灯前,伸手拨了拨灯芯。
火焰跳了一下,光影在他脸上划出一道深浅交错的暗线。
片刻后,他才低声说:“有些人,生来就在赎罪的路上。”
苏锦黎静静看着他。
她知道,他说的不只是李玄的学生,更是他自己。
而这局棋,远未到落子收官之时。
屋外,铜铃轻响,仿佛有什么东西,正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