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最后的保险:紧急抑制手环(1/2)
教导主任那句如同惊雷炸响、带着血腥气的“平庸比特殊安全一万倍”的终极训诫,其沉重的回音仿佛依旧凝滞在教室凝重的空气里,如同冰冷的、浸透了寒意的铅块,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口,让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艰难的味道。那场关于暴露后果的血淋淋的精神洗礼所带来的窒息感尚未完全消散,紧接着到来的环节,更是将以“安全”为名的、严密的监控与束缚,以一种冰冷、具象化的方式,实实在在地套在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手腕上,成为了无法摆脱的物理烙印。
教室门再次被无声地推开,先前那几位身着深色便装、神情冷峻、动作间带着一种经过严格训练的干净利落感的工作人员(他们的身份不言自明,是来自那个神秘“相关部门”的专职技术人员)推着一辆低调的、带有静音轮子的金属小推车,步履沉稳地再次走了进来。推车上,整齐地码放着一排排深灰色、外观极其朴素甚至堪称简陋的设备。它们看起来像是某种加厚、加固版的运动手环,但材质明显不同,触感微妙,通体没有任何品牌标识或时尚装饰,只在正面有一个米粒大小、此刻处于熄灭状态的指示灯,以及侧面一个几乎与表面齐平、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发现的微型数据接口。整体设计透着一股纯粹的、摒弃了一切美感的实用主义冰冷感。
“现在,按照学号顺序,依次上前,领取并立即佩戴‘紧急抑制手环’。”班主任莫望老师的声音打破了令人窒息的沉寂,语调平稳,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必须执行的指令意味,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紧急抑制手环”?
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赤裸裸的、毫不掩饰的束缚、管控与不信任的意味,像一道冰冷的铁箍,瞬间勒紧了所有人的神经。台下的学生们下意识地互相看了一眼,眼神在空气中快速交汇,充满了难以掩饰的不安、隐隐的抗拒以及一种深切的屈辱感。但在刚刚经历了那场将最坏可能性赤裸裸摊开、足以让人做噩梦的严厉警示之后,每个人都清醒地意识到,这看似不起眼的手环,是校方和那些隐藏在水面之下的强大力量,能够允许他们这群“不定时炸弹”走出相对封闭的校园、踏入“正常”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险”,或者说,是他们必须无条件接受、用以换取这有限自由的、无形的“电子镣铐”。
一、功能与原理:冰冷的“安全”保障
当冰凉的、带着轻微弹性的手环被扣在左手腕上时,林小满感到一种奇异的触感。材质绝非普通的硅胶或塑料,似乎是一种复合聚合物,触肤微凉,但很快便与体温同化。它的重量比看起来要轻巧,但戴在手腕上,却仿佛瞬间被注入了一种无形的重量,沉甸甸地往下坠,一种被标记、被束缚的感觉清晰无比。
一位负责解说的技术人员上前一步,站在投影幕布旁,他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声音平直得像是在朗读一份枯燥的产品说明书,配合着屏幕上切换出现的、充满工业线条感的结构剖面图和解说文字:
“紧急抑制手环,内部代号‘守护者’,定制型号X-III。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第一核心模块:实时生理信号与异常波动监测。”屏幕上显示出复杂的、不断跳动的模拟生物电信号波形图,旁边标注着心率、皮电反应、皮质醇水平等多项专业指标,“手环内置了高灵敏度、多通道生物传感器阵列,能够7x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佩戴者的核心生命体征,包括但不限于心率变异性、皮肤电导水平、特定应激激素的微量分泌趋势等关键生理指标。监测数据将实时与后台预存的、针对每位佩戴者独家建立的‘基础生理-能力波动关联模型’进行高速比对与风险评估。一旦系统算法识别到符合‘情绪剧烈波动’特征的数据模式(例如,极度愤怒、恐慌、狂喜等失去理智边缘的状态),或监测到与佩戴者自身‘特殊能力’自发启动、引导、濒临失控高度相关的生理信号特征时……”
技术人员的话音在这里有了一个极其短暂的、刻意的停顿,仿佛是为了强调接下来的内容。屏幕上同步切换,出现了手环内部两个微型装置的3D渲染爆炸图,结构精密得令人心惊。
“第二核心模块:主动干预与抑制系统。”技术的语气依旧冰冷,“当风险评估等级超过预设阈值,系统会立即启动一级主动响应协议。根据实时计算出的风险等级和预设的多种应对方案,系统可能自动采取以下两种物理干预方式之一,或视情况启动组合模式:”
“A方案:低强度靶向微电流神经干扰。”一个模拟电流通过的动画示意图闪烁出现,伴随着一个类似闪电的警示符号,“通过腕部特定神经丛集群,释放极其短暂(毫秒级)、强度经过严格校准的微电流脉冲。其主要设计目的,并非造成伤害,而是通过产生一种尖锐的、无法忽视的轻微痛感或强烈的神经麻刺感,强行打断佩戴者当前高度集中的情绪失控进程,或干扰其正在进行的、不稳定的能力引导状态,迫使其注意力分散,从失控边缘‘唤醒’。”
“B方案:精准微量镇静剂皮下输注。”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型的压电泵和与之连接的、储存着透明液体的纳米级储液囊的特写镜头,“通过位于手环内侧、与皮肤紧密贴合的、一组比头发丝还细的可伸缩微针阵列,在压力驱动下,将一种特制的、快速起效的神经镇静成分,以精确到微升的剂量,注入皮下毛细血管网。该镇静剂配方经过特殊优化,旨在快速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平复激烈情绪,通常不会导致意识丧失或昏迷,但很可能引起短暂的困倦感、反应速度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等副作用。”
冰冷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解说词,将人体复杂的情感波动、精神的挣扎与能力的涌动,彻底简化、物化成了可以被传感器量化、被算法分析、最终被物理手段或化学物质强行干预和“校准”的生物电信号与激素水平。这听起来,更像是在对待一台需要时刻维稳、防止其过热或程序出错的精密仪器,而非一个拥有自由意志和丰富情感的、活生生的人。
“第三辅助模块:高精度定位与紧急通讯。”屏幕上切换成了星云市及周边区域的电子地图,一个醒目的红点正在地图上规律地闪烁,“手环内置了军用级别的高精度GPS/北斗双模定位芯片,保安部中央监控室以及相关权限部门可以实时、无缝地掌握每一位佩戴者的精确地理位置信息。此外,手环侧面这个带有防误触结构的凹陷处,是紧急求救按钮。在遭遇无法自行应对的极端危险情况时,用力长按三秒以上,手环会立即向保安部指挥中心以及预设的应急响应小组,发送最高优先级的求救信号,并持续广播你们的精确坐标和环境音频片段。”
所有的功能介绍完毕,教室里陷入了一种比之前更加深沉的、死一般的寂静。这小小的手环,集成了实时生理监控、风险预警、强制物理/化学干预、精确定位追踪、一键紧急求救等众多功能于一身。它确实是一道设计复杂、考虑周详的“保险”,一道为了应对万一情况而设下的、坚固无比的最后闸门。但与此同时,它也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他们“你是一个潜在的、需要被严密监控的危险源”的、无法摘除的电子烙印,一个即使离开了校园这片相对安全的“蚕茧”,也依旧如影随形、无法摆脱的全天候监控枷锁。
二、现场测试:窘迫、滑稽与不确定性
“现在,进行设备初始化与基础响应有效性验证测试。”技术人员毫无波澜的声音再次响起,像一把冰冷的手术刀,划破了令人窒息的沉默,“我们需要确保每一只手环都与对应佩戴者的基础生理指标完成精准校准,并实际验证主动抑制系统在模拟风险场景下的触发可靠性和响应效果。”
这话让台下所有学生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背后沁出一层冷汗。这意味着,他们不仅要接受佩戴,还要亲自上场,体验一下那所谓的“微电流神经干扰”或者“微量镇静剂”带来的真实感受?
测试在一种高度紧张和尴尬的气氛中开始了。按照技术人员的指令,学生们需要依次上前,尝试主动在脑海中回想或模拟能够引发自身情绪剧烈波动,或者轻微引动、触碰自身特殊能力的特定场景,以“帮助”系统完成校准和触发测试。
第一个被点名的吴小胖,哭丧着脸走上前。他努力地回想上次被一只脱缰的恶犬疯狂追咬了三条街、魂飞魄散的恐怖经历,试图激发内心的恐惧情绪。只见他脸憋得通红,额头冒汗,手腕上的手环指示灯迅速从代表安全的绿色转变为表示预警的黄色,并开始急促闪烁。紧接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