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2/2)
“陛下请想,就算到了寒冬,我们照样能吃上这些瓜果,甚至能尝到寒瓜!”
秦文用环顾四周,手指微颤地指向这一切,语调愈发激昂:
“陛下眼中所见,或许是食物;”
“老臣所见,却是一项项崭新的技艺!”
“不囿于四时轮转……这稻谷,这帐篷——”
“是破了天时与地利的限制!”
倘若工部官员能够掌握这项技艺……探究出其根本原理。
“陛下……”
“这岂止是大明的福祉?”
“简直是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巨变啊!”
秦文讲至激动时,眼中不禁泛起泪光。
老爷子闻言,朗声大笑。
笑声回荡不绝。
“那还等什么?即刻命人将这些稻谷制成种子……”
“马上试种,待有成果后,再于辽东推广!”
“还有这营帐,不,应该叫大棚!”
“你们也去熟悉一下,先在直隶地区铺开,之后再全面推广!”
几位大臣纷纷点头。
恭敬应道:“遵旨!”
言至此处。
老爷子语气忽然一转。
“接下来……该谈正事了。”
“先前朝堂上议过的军制改革。”
“诸位,对此还有何见解?”
老爷子虽在问询。
实则心中早已有数。
语气逐渐坚定。
“粮食问题一旦解决,军即为军,农即为农!”
“自今往后……”
“凡我大明将士,当守卫疆土、开拓边境。”
“而百姓,则一心耕种,以农为本。”
“陛下圣明。”群臣连忙附和。
“还有!”老爷子显然话未说完。
“此次,咱其实早有不同想法。”
此言一出。
百官皆露惊讶之色。
连朱允熥也感到意外。
朱允炆更是抬头,眼中充满困惑。
唯有朱彪与几位老臣。
相视苦笑。
洪武皇帝,终究是洪武皇帝。
他向来如此。
心中早有定论,却从不急于表露。
而是静观群臣争论。
从中观察谁与他同心、谁又动摇军心。
当年老爷子年轻时。
这般手段已屡见不鲜。
追随他多年的近臣,岂会不知?
只是如今朝堂上面孔渐新,少有人真正了解老爷子的处事风格。
“咱是这么考虑的。”
“既然要改,就当大刀阔斧!”
“兵部尚书茹瑺也在场,茹瑺,火器研制进展如何?”
兵部尚书茹瑺即刻回禀:“启禀陛下,已有新突破,炸膛概率降低了七成!”
“此外,无论是射速还是威力,皆远超弓箭数倍!”
“换弹速度也因文献记载,工匠们依样改进,效率显着提升。”
老爷子听罢大笑,“好,极好!”
他转而望向群臣。
“将来我大明的军队,必将截然不同。”
“因此,现今改革的方向……”
“以往那种刀剑相拼的战法,日后在我大明会越来越少。”
老爷子的眼光极为锐利,“故而,咱是这般设想的。”
“军户制,父传子、祖传孙的做法,如今已不合时宜。”
“真到那时,那些年迈体衰的老兵,不该再在战场上拼杀,而应退居后方。”
“采用汉唐曾行的募兵制!”
“如今我大明,钱粮充足!”
“随着火器威力日益增强,未来必走精兵之路。”
“因此……”
“当前之大明,当设立神威军!”
“神威军需独立成军,采取严格选拔,秘密训练!”
“配备最新火器,每位将士与武器皆需赋予专属名号!”
“朕欲组建十万之众。”
“待操练完毕。”
“神威军按卫所编制,作为新军分驻各边境要地……”
“其职责既是监察地方卫所,亦自成体系,除朕、五军都督府与兵部调令外,任何人不得擅动!”
“即便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传令,亦需附大明皇帝亲笔手谕!”
“此军在驻地,需与藩王、地方将帅形成三方制衡!”
“自然,军中事务由军中自理,地方官员无权干涉。”
……
“然相应约束亦不可少——大明将士若侵扰百姓,必按军法从严处置,情节严重者处以极刑!”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洪武皇帝此刻展现的谋划,比朱允熥所设想更为周密详实。
群臣相顾骇然。
这才是真正的洪武大帝!
胸中丘壑,深不可测。
方才朝堂上两派争执不休。
而陛下亲临山谷,借势定策。
怎不令人震撼?
“众卿以为如何?”
天子垂询,百官岂敢异议,齐声应和:“陛下圣明!”
“哈哈哈……”
“老夫年事已高”
“此乃皇长孙之功……”
皇帝恢复平日慈和神态,环指四野欣然道:“此间珍宝,皆出自皇长孙之手!”
“朕那孙儿定是随蜉蝣道人修行,暂难脱身。”
“来日,必当重现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