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一字之差(1/2)
旋即,参知政事薛仁杰,三司使周舜臣一前一后进入御书房,二人神情肃然的朝龙椅上的年轻天子深深一礼。
宋嘉佑扶着御案和蔼的对二位重臣道:“爱卿们辛苦了,速平身。”
平身后,薛仁杰从怀里掏出了才跟北使签好的盟书郑重其事的捧到皇帝面前:“陛下,臣等幸不辱命。”
北使代表他们的皇帝纳兰雍已经在盟书上签字,接下来只要大燕皇帝盖上玉玺,盟书一式两份,北使便可以回国跟他们的君王交差了。
这次议和的主动权把握在大燕手里,不完全是因为大燕是战胜方,而是因为北国时局不稳,他们的皇帝也怕大燕趁着北国动乱继续征伐。
十多年前那次两国议和,虽然大燕亦是战胜方,可皇帝宋洵不愿意打仗,而且王桂等人亦是在上蹿下跳,韩忠信,李俊等武将的兵权被收回,木鹏举也被十二道金牌召回。
那个时候北国没有动乱,他们虽吃了败仗不假,但他们气势犹在,加上他们摸准了大燕皇帝的脉,加上习作王桂的作用,故而北人才那般嚣张。
当年的议和虽是大燕主动求和,但是否和,怎么和主动权不在他们手里,而是在北蛮子手里。
前往北国议和的大燕使臣可以说是受尽屈辱,最终才商定了议和的章程。
虽这一场和谈主动权到了大燕的手里,可坐在龙椅上的年轻天子却丝毫不喜,倘若不是太上皇掣肘,主和派上窜小跳,他绝对不可能跟北人和谈,而是乘胜追击。
宋嘉佑面色沉沉的对着面前的盟书沉吟良久,这才幽幽开口:“薛爱卿,仔细跟阵说说议和的过程。”
“遵旨。”接下来薛仁杰便一五一十的将金明池上他跟周舜臣二人以完颜仲达为首的北使的个中博弈简明扼要的向皇帝禀奏。
这次议和两国依旧延续初次议和时划定的国界线,待合约签订后便重开傕场,也就是南北两国相互贸易的所在。
自战争起,边境线上原本热闹的傕场随之关闭,至今未开放。没有了傕场中原人买不到上好的人身,马匹,皮货。北国人没有地方买精美的瓷器,茶叶,还有柔滑鲜亮的绸缎,绢帛,更重要的食盐。
当初议和大燕要向北国称臣,这次议和关系上有所变化,大燕跟北国互为兄弟,大燕向北国不再是纳岁贡,而是岁币。
岁贡跟岁币虽只一字之差,却关系重大。
当年大燕重臣富彦国出使契丹,契丹得寸进尺,欲要修改澶渊之盟,不光要拿回当年被后周世宗夺回的城池跟关隘,还要将岁币
改为岁贡。
富彦国在契丹舌战群雄,大有视死扞卫国格,血洒敌国的气势。
既然暂时不能北伐,作为一个有血性的帝王宋嘉佑也只能跟北蛮子咬文嚼字了。
好在薛仁杰跟周舜臣没有不虚此行,岁贡改为岁币,两国不再是从属关系,而是互为兄弟,算是彼此平等了。
北国这次能稍微让步,不光是因为吃了败仗,主要是国内上不安定,纳兰雍屁股底下的皇位还没有坐稳。
纳兰亮虽死,余威还在。
只是每年还得向北蛮子送三十万银钱跟十万匹绢,这让宋嘉佑心里头仍旧堵得慌。
宋嘉佑也知道不管是薛仁杰,还是周舜臣他们已经尽力而为了,自己不该对二人苛责太多。当然了周舜臣是不愿意打仗的,他是主和派,他的差事办的再好宋嘉佑也很难对他另眼相看。
一天后,皇帝在大庆殿设宴招待北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