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秦悦的异常(1/2)
获得硕士学位后,凌悦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和扎实的成果,
顺利留在了国家生命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正式的研究助理,并开始独立负责更深入的课题。
她的工作日常,是一场在极度理性的科学框架,与无法言说的超凡直觉之间,进行的精密舞蹈。
清晨,凌悦总是最早到达实验室的人之一。
换上白大褂,她的一天在无菌操作台、PCR仪、离心机和凝胶电泳系统之间展开。
她的实验记录本堪称范本,每一步操作、每一个试剂批号、每一次观察结果都记录得一丝不苟。
她对实验的可重复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这是她所有工作的基石。
在设计实验时,她常会有“灵光一闪”。
在筛选影响某种药用成分,合成的关键基因时,她的目光会下意识地掠过某些,看似不相关的基因家族。
她不会将此归因于直觉,而是立刻调阅海量数据库,
从进化保守性、共表达网络等科学角度,寻找支持,再将其转化为一个合理的科学假设进行验证。
在植物培养室是她一天中,最放松也最专注的时刻。
照料实验样本时,她的指尖会极其轻微地拂过叶片。
这不是简单的触碰,而是她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微观层面的极致收敛运用,
她不是在催生或改变植物,而是像最精密的传感器,
感知其生命状态的细微波动,水分、营养、潜在病害,
这能帮助她比仪器,更早地发现实验材料的异常,从而及时调整培养条件,确保数据可靠性。
这种干预微小到可以完全归因于,她无微不至的照料和丰富的经验。
面对高通量测序产生的海量数据,凌玥展现出惊人的耐心和洞察力。
她的能力让她对生命系统的复杂关联,有一种天生的敏感。
在纷繁复杂的基因表达热图中,她能更快地捕捉到那些微弱的、但有生物学意义的共表达模式或调控趋势。
当然,她随后会使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来证实这些“感觉”,确保一切结论立于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
她偶尔会偶然注意到某个,被常规分析流程过滤掉的边缘数据点,
并坚持深挖,最终可能发现一个新的调控元件或非编码RNA。
在同事眼中,这是凌玥运气好且有科研嗅觉,
但只有她自己知道,那是源于对生命能量流动的潜意识感知。
在组会和研究讨论中,凌玥发言谨慎而切中要害。
她只分享有坚实数据支撑的结果,和基于文献的合理推测,
绝口不提任何源自直觉的、未经严格验证的想法。
她巧妙地引导讨论方向,却让结论看起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种低调和严谨,为她赢得了可靠和专业的声音,是她最好的保护色。
凌悦以为自己的伪装天衣无缝,如同水滴汇入海洋。
然而,她或许低估了某些组织,对异常的嗅觉和长线布局的能力。
这种关注,可能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只是像月光下的影子,隐秘而漫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