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慈母心肠(2/2)
钱氏说得情真意切,赵氏的眼泪流得更凶猛了。
气氛便有些低沉。
王姒见状,赶忙开口道:“太好了!舅母,您和大舅舅简直就是及时雨啊!”
“刚才阿娘和我还在担心哥哥姐姐他们,想着给他们准备些东西,明日送行的时候,好给他们带上。大舅母就拿了银子来,真真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
王姒直白地表露出了对钱氏的感激。
必须庆幸,她现在的年龄刚刚好。
十三岁,说小不小,说大不大。
即便略有不妥,还是能狡辩一句“孩子不懂事”。
而此时,其实正需要王姒热烈地将她们母女对于钱氏、及卫国公府的感激说出来。
钱氏做这些,可以不求感激。
赵氏和王姒作为受益者,却不能揣着明白装糊涂,得了好处还要做出清高、淡然的模样。
果然,赵氏听了女儿的话,虽然觉得她过于直白,不够含蓄。但,胜在年纪小,情真意也切。
她略带不好意思地看向钱氏,努力帮女儿描补:“大嫂,您瞧姒姐儿,到底还是个孩子,什么话都好意思说出来。”
钱氏闻言,笑容延伸到了眼底。
王姒确实不够含蓄,却更让钱氏欢喜——
她,是个懂得感恩的孩子。
不蠢,还有良心,就算规矩上不够周全,钱氏也喜欢。
而随后王姒的表现,愈发让钱氏另眼相看——
“娘,这些银子,咱们都花了吧!”
王姒主动地帮赵氏列好了采购清单:
宽敞舒适簇新的马车,足足两辆!
柔软细密的松江棉布,制成样式简单的男女衣裳,包括太夫人、王庸以及三个子女,共五人,每人两套。
还有每人一套的被褥,都是当年的新棉花,厚厚地絮了一层,盖着暖和、铺着舒适。
一包包的白面炊饼,熏肉,肉干,还有各种腌菜。
就连姑娘们要用的月事带,王姒都考虑到了。
赵氏只觉得女儿靠谱儿,没有多想,便按照她的建议,风风火火地置办起来。
母女俩忙得脚不沾地,钱氏冷眼看着,原本不想插嘴。
但——
眼看着钱氏将五百两银子花得七七八八,置办的东西也极好、极多。
钱氏忍不住的腹诽:晚娘,你可知道王家是去做什么的?
他们是被流放,而非去郊游、去踏青!
王家人不是独自上路,随行的还有负责押解的官差。
按照朝廷的规定,官差押解犯人去流放,他们要一起步行。
官差与人犯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官差不用戴着枷锁、镣铐。
除了这一点,他们都是要跋山涉水、日晒雨淋、风餐露宿。
所以,押解人犯是件劳心劳力的辛苦活儿。
被强行安排了这般差使的官差,大多心里都会有怨气。
他们不敢忤逆上司,更不敢直接推辞,便将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人犯身上。
包括但不限于故意让人犯佩戴枷锁、锁链,用鞭子、棍棒驱使,若是遇到人品低劣的,还会对女眷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