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141章 夜衙听诉安民心,勇者先行引众来

第141章 夜衙听诉安民心,勇者先行引众来(2/2)

目录

她比李老伯大胆些,直接走到木棚下,把孩子放在桌上,“扑通”一声跪下。

“官爷!救救我的孩子!冯举人的商号抢了我们的赈灾粮,还把我男人抓去挖地窖,说挖完就放回来,可现在都半个月了,还没消息,孩子快饿死了……”

孩子被吓得哭起来,小手抓着媳妇的衣襟,小声喊“爹”,声音细得像蚊子叫。

王守仁让文书去伙房端热粥,又对沈希仪道。

“带五个夜不收去冯举人的庄园,找地窖的苦役,把她男人带回来,要是冯家人敢拦,直接拿人。”

“是!”沈希仪转身就走,脚步快得带风。

文书端来热粥时,孩子已经哭得没力气了。

媳妇用勺子舀起粥,吹凉了喂进孩子嘴里,孩子咽得急,呛得咳嗽,媳妇连忙拍着他的背,眼泪掉在粥碗里。

“你男人叫什么?在哪个地窖?”王守仁递过块干净的帕子,让她擦眼泪。

“叫王二柱,在庄园西头的地窖,跟十几个苦役一起挖……”媳妇报了名字,又从布包里掏出张粮袋碎片。

“这是赈灾粮的袋子,上面有‘保定府’的印,被商号的人抢的时候撕下来的。”

王守仁接过碎片,上面的朱印还很清晰,跟府衙账册上的印一模一样。

他让文书把碎片和名字登记好,又拿了两个馒头递给媳妇。

“先带着孩子找个地方住,今晚就能把你男人找回来,明天放粮,我让士兵多给你分两石,够你们吃半年。”

媳妇刚要道谢,就见沈希仪带着几个夜不收回来了,后面跟着个浑身是泥的汉子,正是王二柱。

王二柱看到媳妇和孩子,连忙跑过来,一把抱住他们,声音哽咽。

“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们了……冯举人的人说,挖完地窖就把我们埋了……”

广场上的百姓看到这一幕,都围了过来。

有人小声说:“真把人救回来了!”“还分粮!钦差是真办事的!”

躲在树影里的百姓再也忍不住了,开始三三两两地往木棚下走。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手里攥着本账本碎片,是被恒丰商号坑了的粮农,商号欠了他五十石粮钱,一直不还。

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手里拿着借据,是赵全以“赈灾捐”的名义逼她签的,借了十两银子,现在要还五十两。

还有几个年轻的书生,抱着被冯举人抢了的书籍,说冯举人“要建私人书院”,把他们的藏书全拉走了。

文书的笔写得飞快,墨汁用了一碗又一碗。

棚下的百姓越来越多,从二十多个变成五十多个,最后挤满了整个广场,连街道上都站满了人。

有抱着孩子的,有背着老人的,还有推着小车来的,每个人手里都攥着“证据”。

有的是地契,有的是借据,有的是被抢东西的碎片,还有的是身上的伤疤。

“官爷,冯举人的人占了我的铁匠铺,还把我的打铁工具扔了!”

“官爷,赵知府的小舅子抢了我的媳妇,还把我赶出家!”

“官爷,黑风寨的山贼是冯举人养的,去年抢了我们村二十多口人!”

哭诉声、请求声混在一起,却不嘈杂。

因为每个人说完,都能得到一句认真的回应。

“帮你要回铁匠铺”“帮你找媳妇,治赵知府的小舅子”“帮你救回村里人,山贼已经被抓了”。

徐延德让人搬来更多的桌椅,烧了更多的热茶。

士兵们也加入进来,帮老人搬凳子,给孩子分馒头。

广场上的气氛越来越暖,像一家人在拉家常。

而暗处,沈希仪的夜不收又抓住了三个煽风的余党,还从他们身上搜出了一张纸条,是漕运总督府的人写的,上面写着“今夜煽动百姓闹衙,明日援兵进城平乱”。

沈希仪把纸条递给王守仁,王守仁看着纸条,眼神沉了下来。

漕运总督还没放弃,想借百姓的手搅乱保定府,好趁机进城灭口。

广场上的百姓还在诉说,气死风灯的光越照越亮,映着每个人的脸。

有哭的,有笑的,有激动的,有安心的。

远处的破庙里,李老伯正对着灾民们喊。

“快去府衙!钦差大人真办事!帮我要回了地,还让我去看粮仓!晚了就排不上队了!”

灾民们一听,都激动起来,互相搀扶着往府衙走。

队伍像一条长龙,在夜色里缓缓移动,脚步声、说话声、孩子的笑声,汇成了一片温暖的声浪。

王守仁看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又看了看手里的纸条,对徐延德道。

“让士兵们提高警惕,总督的援兵可能今晚就会来,别让他们伤了百姓。”

徐延德点头,转身去安排。

沈希仪则带着夜不收,悄悄往城门方向去。

他要去看看,总督的援兵到底来了多少,藏在什么地方。

木棚下,文书还在写着,百姓的诉冤还在继续。

而城门方向的黑暗里,一队快马正悄悄逼近,马蹄裹着布,走得极轻,刀光在月光下闪着冷光,朝着府衙的方向而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