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帝定三衙联查策,璋遇永惊受宠恩(1/2)
刘瑾和陆炳凑在桌前翻账册。
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越翻越心惊,连呼吸都放轻了。
刘瑾的指甲沾着墨渍。
他用指腹摩挲着“河间府回执”上的模糊官印。
官印边缘毛糙,字迹都快磨平了。
他倒吸一口凉气:“这印不对劲!看着像是后刻的假印,连‘河间府’的‘河’字都刻歪了,这些人胆子也太大了,就不怕被一眼看出来?”
陆炳翻到驿站登记薄缺页的地方。
缺页边缘还留着撕扯的毛边,正好是转运灾粮最频繁的那三天。
他把账册往桌上一拍,声音带着狠劲:“不用想,肯定是有人故意撕了!要么烧了,要么藏起来了,这背后要是没鬼,我把‘陆’字倒过来写!”
两人翻完最后一本账,齐齐转身看向朱厚照。
脸色都沉得能滴出水来。
账面上的漏洞太明显,不是一笔两笔的小贪,是一群人串通好了的大贪腐。
“陛下,”陆炳往前一步,躬身请命,手按在腰间的绣春刀上,刀鞘泛着冷光,“这些账漏洞百出,分明是州县官、驿丞、漕运的人一起贪的!臣这就带锦衣卫去直隶,把那几个受灾县的县官、驿丞全抓回来审,不信审不出背后的人!”
“急什么。”朱厚照摆了摆手,指尖轻轻敲着桌案,声音平静却透着运筹帷幄的底气,“抓回来容易,可你一离京,消息传出去,背后的人肯定会把赃款赃粮转移,甚至杀人灭口,到时候抓了人也没证据,只能定个‘贪墨嫌疑’,判不了重刑,反而打草惊蛇,让更大的鱼跑了。”
刘瑾连忙接话,脸上堆着笑,却没了平时的油滑:“陛下说得是!这些州县官胆子再大,也不敢自己做主贪这么多,背后指不定有勋贵或是京里的大官在撑腰,得先把这根‘靠山’摸清楚,再动手不迟,免得抓了小的,惊了大的。”
朱厚照指尖停在桌案上的账册上。
目光扫过韩文、欧阳铎,又落回刘瑾、陆炳身上。
缓缓开口,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朕的意思是,借这次赈灾款亏空的由头,整一波北直隶、山西一带的财政贪腐,不用你们出京城,就在京城坐镇,把网撒下去,让鱼自己浮出水面。”
这话一出,屋里几人都愣住了。
在京城坐镇就能查直隶、山西的账?不用派兵,不用派官,怎么查?
朱厚照看出他们的疑惑,继续道:“分三步走,每一步都有章法,既稳妥,又不会走漏风声。”
“第一步,户部牵头,发公文‘复核’,筛出可疑的人。”
他看向韩文,眼神带着信任:“韩大人,你让欧阳铎把昨晚查出的漏洞整理成‘复核清单’,给北直隶、山西各府的知府发公文,就说‘朝廷例行复核赈灾款账目,确保粮款用在灾民身上’,让他们把本县的收支细账、商号采购收据、驿站转运记录,三天内全送京城户部来。”
“公文里不用明说‘查贪腐’,就说‘复核’,先看看他们的反应。心里没鬼的,肯定会乖乖按时送过来;心里有鬼的,要么找借口拖延,要么连夜造假,这样一来,可疑的人就先筛出来了,省得咱们瞎忙活。”
韩文眼睛一亮,一拍大腿,声音都亮了:“陛下高见!三天时间太短,他们就算想造假,也未必能把商号收据、驿站记录全造得天衣无缝,送过来咱们再和保定府、河间府的旧账比对,一抓一个准!而且‘复核’的名头正,不会让人起疑。”
“第二步,锦衣卫盯梢,盯着在京的‘关联人’,看谁露马脚。”
朱厚照转向陆炳,语气更沉了些:“你让人盯着北直隶、山西在京的官员家眷,特别是那些受灾县县官的妻儿;还有和这些州县有赈灾粮生意往来的商号掌柜,比如保定府的‘德昌号’、河间府的‘福顺号’,这些人都得盯紧了。”
“要是哪个县官的家眷突然往老家送信、送银子,或是商号掌柜连夜搬账本、找关系托人,不用惊动他们,记下来就行。这些人十有八九和贪腐脱不了干系,等证据齐了,一起抓!”
陆炳躬身应道,声音洪亮:“臣明白!锦衣卫在京里有三百多个眼线,遍布各个胡同、商号,保证盯得死死的,别说送银子、搬账本,就算他们晚上偷偷出门买包烟,都能记下来,一只苍蝇都飞不出京城!”
“第三步,东厂配合,查京官的‘文书痕迹’,揪出背后的靠山。”
朱厚照又看向刘瑾,手指点了点桌案上的公文:“你让东厂的人去查各部司的文书库,重点查户部、兵部。看看有没有哪个京官给直隶、山西的州县官递过‘条子’,或是在赈灾款拨款时,故意拖延、改数字。”
“特别是户部管赈灾的郎中、兵部管驿传的主事,他们的往来书信、批文、甚至是随手记的‘备忘录’,都给朕调出来查,只要有蛛丝马迹,就别放过。”
刘瑾连忙躬身,腰弯得更低了:“奴婢这就去办!东厂管着内廷文书库的钥匙,各部司的文书都要抄送一份到东厂存档,调文书方便得很,保证查得仔仔细细,连一个字的涂改痕迹都不会漏!”
三步计策下来,户部牵头筛人,锦衣卫盯梢抓现行,东厂查文书揪靠山,三人分工清晰,又都不用离京,只靠“发公文”“盯梢”“查文书”就能把贪腐网铺开,既稳妥又隐蔽,还能避免打草惊蛇。
欧阳铎听得心头直跳,忍不住往前一步,语气带着急切:“陛下,臣有几点补充意见,能让这三步计策更稳妥,不知当讲不当讲?”
“讲。”朱厚照点头,眼神里带着鼓励。他就喜欢这种有想法、敢提建议的官员,比只会点头称是的老油子强多了。
“第一,公文里可以加一句‘若逾期不送或账目有误,朝廷将派御史巡按亲赴地方彻查’。”
欧阳铎语速飞快,手指比划着:“御史巡按是地方官最怕的,他们手里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地方官一听说巡按要去,肯定慌。心里没鬼的会更积极送账册,心里有鬼的会更慌,更容易露马脚,咱们筛人的效率能更高。”
“第二,让户部的老吏跟着复核账目。”
他补充道,眼神扫过桌上的账册:“户部有几个老吏,在清吏司干了三十年,熟悉地方账目的‘弯弯绕’,知道哪里容易造假。比如商号收据上的印章年份不对、驿站登记的时辰和马车数量对不上,他们一眼就能看出来,比咱们这些新人强多了,能省一半功夫。”
“第三,查京城商号时,可以让顺天府配合。”
欧阳铎看向朱厚照,语气更笃定了:“顺天府尹周奎被贬后,现在是通判代理府尹,代理府尹想立功,肯定愿意配合;陛下可以下道口谕,让顺天府派人手盯着京城的商号,要是哪个商号敢销毁账本、转移货物,顺天府直接带人封店。名正言顺,还不用锦衣卫出面,免得让人说‘锦衣卫擅权’。”
一番话补得周到,把朱厚照没说细的“威慑手段”“专业助力”“配合部门”全填上了,让整个查贪腐的计策更完整、更可行。
韩文拍着大腿叫好,声音沙哑却有力:“欧阳说得对!老吏懂门道,顺天府有职权,加巡按的威慑,这三招太关键了,能让咱们少走很多弯路,还能更快拿到证据!”
刘瑾也点头,脸上的笑意更真了:“加巡按的话是个好主意,那些小官胆子小,一怕巡按就容易慌,一慌就容易出错,到时候咱们抓证据更方便。”
朱厚照看着欧阳铎,眼里满是赞许,语气带着肯定:“就按你说的补,这三点都加上,公文里的措辞、老吏的人选、顺天府的配合,都由你和韩大人一起安排,不用再跟朕报备。”
他站起身,走到桌案前,语气斩钉截铁:“韩大人,你和欧阳铎今天上午就整理公文和复核清单,下午申时前必须发出去,不能耽误;刘瑾、陆炳,你们现在就回各自衙门布置,盯紧了,别出岔子。”
“记住,这事儿要快,但更要稳。没拿到实据前,谁也不许声张,更不许私自抓人、抄家,免得打草惊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